第23章 以理智的心態擺平內疚(2)(1 / 3)

失敗借著使你接受更大挑戰的機會,增加你的意誌力。

練健身的人都知道,光隻是將杠鈴舉起來是沒有用的:練習者必須在舉起杠鈴之後,以比舉起時慢二倍的速度,將杠鈴放回舉起前的位置,這種訓練稱為“阻抗訓練”,這所需要的力量的控製力,比舉起杠鈴時還要多。

失敗就是你的阻抗訓練,當你再度回到原點時,不主動將自己拉回原點,並將注意力集中到拉回原點的過程上。利用此一方法,可使自己再次出發後,能有長足的進步。

從以上意義認識,每當你失敗一次,離成功就近了一步,在成功與失敗的互換推動與轉化中,你的人生將日益成熟與完美。

2.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接受不可換回的既成事實,忘記過去向前看。逝者長已矣,未來猶可追。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這是一句英國諺語,在中國已有與其意相近的話:“木已成舟”、“生米已成熟飯”。其中的道理是,不要為已經失去的而難過,每個人都應當接受已經不可挽回的即成事實,忘記過去向前看。這是多年來人類在實踐中得到的智慧結晶。莎士比亞對此做了精辟的詮釋:“明智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二戰後,曾有過不少有關德、日兩個戰敗國修複戰爭創傷的描寫,令人至今難忘的是兩個細節,一是德國在徒有四壁的陋室中擺著插有一朵花的瓶子;一個細節是日本小學生坐在坍塌的教室旁晨讀。這兩個細節反映了兩個民族的精神和他們在惡運麵前達觀向上的態度,這是不屈的民族生命力所在,也是二戰後德、日兩國迅速崛起並成為強國的精神動力。

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說:“當我讀曆史和傳記並觀察一般人如何渡過艱苦的處境時,我一直既覺得吃驚,又羨慕那些能夠把他們的憂慮和不幸忘掉並繼續過快樂生活的人”。

生活中,我們必須麵對現實,接受已經發生的任何一種情況,使自己適應,然後就整個忘了它,繼續向前走。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間十五世紀老教堂的廢墟上有一行字,那上麵刻的是:“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是別樣。”

在漫長的歲月中,你我一定會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它們既是這樣,就不可能是別樣,但我們也可以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或者我們可以用憂慮來毀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最後可能會弄得精神崩潰。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給不幸的人們一個忠告:“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住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莉沙白·康黎,卻經過很多困難才學到這一點。下麵是她的經曆:

在美國慶祝陸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她接到由國防部送來的一封電報,她的侄兒——她最愛的一個人——在戰場上失蹤了。過了不久,另外一封電報說他已經死了。

“我悲傷得無以複加。在那件事發生以前,我一直覺得生命對我很好,我有一份我喜歡的工作,努力帶大了這個侄兒。在我看來,他代表了年輕人美好的一切。我覺得我以前的努力,現在都有很好的收獲……然而卻來了這封電報,我整個的世界都粉碎了,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我活下去。我開始忽視我的工作,忽視我的朋友,我拋開了一切,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麼這麼個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為什麼他應該死在戰場上?我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我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離開我的家鄉,把我自己藏在眼淚和悔恨之中。”康黎小姐頓時沉浸巨大的悲痛中,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勇氣。

就在她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已被遺忘了的信———封從已經死了的侄兒那裏寄來的信。是幾年前康黎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寫給康黎小姐的一封信。“當然我們都會想念他的,”那封信上說,“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撐過去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就能讓你撐得過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教我的那些美麗的真理:不論活在哪裏,不論我們和他離得有多麼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微笑,要像一個男子漢,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