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證實某件事,而麵對的人又不好得罪,那麼你就不要直接地去批評,而是要委婉含蓄地,在他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去進行。要想教人,先得做到不讓對方感覺你是在教他。對方不懂的事,你也得設法讓對方覺得他隻是忘了,並非完全不懂。
相反地,如果你一知道對方犯錯,就毫不留情地一語道破,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吃透對方心理,抓住“心”來談
辦事要多替別人設想,那你將成為一個受人尊重、會辦事的人。在辦事中,人們往往隻想到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了別人的需求。這往往是在辦事中遭到拒絕的主要因素。
卡耐基指出:“請求對方幫一個忙,不但能使對方覺得自己重要,而且也能使你贏得友誼與合作。”
他講述了自己的一次經曆:
初到一個海濱城市,有一次在暮色蒼茫時,他要去一個自己沒到過的郊區。前半截的路線他知道怎麼走,可是下了公共汽車換乘另一路車時,卻怎麼也找不到另一路車的車站了。
於是,他走到一群下棋的本地老頭麵前,請教他們該怎麼換車到想去的地方。
沒想到這麼一問效果驚人。他們聽出是外地口音,而且是在快要天黑時往郊區走,就感到事關重大,於是就七嘴八舌地向他指點路線,連下車後該怎麼走都講得清清楚楚。有一位老同誌為了這稀有的機會而興奮不已,站起來讓所有的人都不要講話了,他要獨自享受這指示方向的快樂。
因為要去的地方是一個軍事基地。這些人聽說要去的地方與軍隊有關聯,更加興奮,感到能夠有機會給這樣的人指路實在難得。那位站起來的老同誌還放下手中未下完的棋,專門把他送上了末班公共汽車。
到一個陌生城市後,向一個地位低於你的人請教:“不知道能不能請你幫我一個小忙,告訴我怎樣才能到某個地方?”相信你會有一個良好的收獲。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運用這項原則,把一個刻薄的敵人變成了他一生的朋友。
那時,年輕的富蘭克林憑著自己的才幹,不但建立了一個小印刷廠,還當選為費城州議會的文書辦事員。
可是,他的能幹卻招致了議會中另一位同樣有錢又能幹的議員的敵對。這位議員不但不喜歡富蘭克林,還公開斥責他。
富蘭克林覺得這樣的一種情況非常不利於自己發展,他決心使對方喜歡自己,他聽說對方圖書室裏存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就寫給他一封便箋,表示自己非常希望借來一閱。
這位議員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了過來。過了大約一周,富蘭克林把那本書還給議員,並附上一封信,表示非常感謝。
以後在議會裏相遇的時候,這位議員居然一反常態,跟富蘭克林打起了招呼,並且很有禮貌。自那以後,他隨時都很樂意幫富蘭克林辦事,他們二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為止。
富蘭克林雖是200多年前的人了,而他所運用的心理方法,也即請求別人幫你辦事的心理方法,對現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你求人辦事感到為難的時候,不妨在心裏告訴自己:“這樣也能使對方感到滿足。”這樣,你辦起事來就會感到很容易了。
爭辯要恰到好處
許多人害怕爭辯,但幾乎沒有人不爭辯。其實,爭辯對於正常的人際關係是不可缺少的,關鍵在於你懂得運用“心眼”去爭辯。
然而,總有一些虛無縹緲的事情,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如果善於使用生動、熟悉的實例,並從中引出一番能被人所領會和接受的道理,再依此類推,把這番道理運用於需要說明的論題,就可以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
哥倫布經過近20年的準備後,終於成功地越過大西洋,發現了新大陸,這個偉大的創舉引起舉國歡騰,哥倫布也因此被視為英雄,受到崇敬。但是,有一些無視事實、否認真理的人,想給哥倫布製造一些難堪。
在一次為哥倫布舉辦的慶功宴會上,有人發難:“聽說你在大西洋的彼岸發現了新大陸,但那有什麼了不起?任何人通過航行,都可以像你那樣到達大西洋彼岸,並發現新大陸。所以,那是世上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為什麼要小題大做呢?”
麵對挑釁,哥倫布沒有立刻回擊。他從容起身,從桌子上拿起一個雞蛋,對在場的客人們說:“先生們,這是一個普通的雞蛋,有誰能把它立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