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約後,項羽立即放回了劉邦的家屬。帶上隊伍罷兵東歸了。然而,劉邦一旦解除了後顧之憂,就聽信張良、陳平“不能養虎為患”的勸說,自食其言,轉而攻項羽。直至圍殲楚軍於垓下,迫使項羽自殺。
劉邦的騙術並不高明,但項羽卻輕而易舉地相信了。綜觀整個楚漢相爭過程。老實的項羽屢上奸詐劉邦的當,怪誰?當然怪項羽自己,怪他“缺心眼”的性格。
2.項羽剛猛,劉邦柔綿
項羽剛猛不屈。但易折,缺乏必要的回旋餘地——項羽在垓下被圍,“不肯過江東”,很壯烈地死了,但畢竟死了;劉邦柔綿不勁,有以退為進的謀略——鴻門宴中。劉邦低三下四,很窩囊地活著,但畢竟活著。“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的道理,項羽不懂,而劉邦卻深諳其中蘭味。
3.項羽重情,劉邦寡義
項羽外強內弱,形粗情細,在別姬前夜為寵愛的女人“悲歌慷慨”、“泣數行下”,重情如此,實在可嘉;但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個大老爺們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虞兮虞兮”地哭泣,為情所困,實在可悲。
劉邦的寡義表現在:一,麵對項羽“現在你如果不趕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的要挾,他說“我和你‘相約結為兄弟’,因此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希望你能分給我一杯肉湯”;二,劉邦在路上遇見了自己的兒子孝惠和女兒魯元。就讓他們上車與自己同行,後來楚軍的騎兵追來,劉邦急於脫身,就把兒女推下車,這樣的情況發生了三次。劉邦就是這樣一個為子不孝在先、為父不仁在後的人。
4.項羽力鬥,劉邦智取
項羽一生的征戰,可以用幾個詞概括:殺、坑、烹、燒。劉邦則以心眼即智慧博天下。項羽遇事頭腦發熱,而後蠻幹一氣;劉邦遇事會權衡利弊,謀而後動。沒有心眼的人靠本能生活,這是項羽的寫照:有心眼的人靠智慧生活,這是劉邦的寫照。孰勝孰負不言而喻。
5.項羽妒賢,劉邦愛才
“項羽妒賢忌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謂一言中的,項羽就不會總結。別人給他定性,他反倒不舒服,卿子冠軍宋義對他說:“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他聽了不痛快,他把宋義給殺了,但用人之路也就斷了。
劉邦不但謙虛。而且明智,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眾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他總結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楚漢戰爭結束了,項羽失掉了國家,卻贏得了別人的憐念;劉邦贏得了國家,卻失去了做人的尊嚴。他們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其功過是非,任人評說。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經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所以,看清了一個人的性格,也就看透了其命運。
性格孤僻的人,當然缺少朋友。於是就會失去許多借以成事的機會。
生性淡泊的人,大多不容易發財,但也正由於淡泊,他能得到朋友的尊敬與喜愛,並在無形中得到很多人的關照。
性格偏狹、喜歡嫉妒的人。命運中自然缺少貴人相助。
正直廉潔、一絲不苟的人,一定不會因貪汙受賄而惹上牢獄之災,而且即使在“山窮水盡”的時候,也多半會有意想不到的知遇助其一臂之力,使其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性格優柔懦弱,凡事舉棋不定的人,缺少魄力與擔當,必然難成大事。性格堅定果決、腳踏實地、待人光明的人,其青雲直上的命運可以預料。
性格剛愎自用、專斷獨裁的人,所犯錯誤無人敢予指正,他難免一錯到底。
個性清高、恃才傲物、不肯同於流俗的人,很難享有當前現有的榮華。但可能有身後以至千秋百世的殊榮與盛名。
擅長逢迎,憑吹拍走門路的人,看似飛黃騰達,但終居人下,難成大器。
眼高手低,自命不凡者,終被環境所不容,將憂傷以終。
長袖善舞、“兜得轉”的人,容易發財致富,但不會有真正的地位與可敬的建樹。
有大魄力、大手筆,不計小成小敗的人,可以成就當世的大事業。
一個既耐得寂寞和孤獨,而又能果敢地投身轟轟烈烈的事業中去的人,其個性在內向和外向二者上得到了圓滿的融合,你無法說他的性格是內向這是外向——在他的身上,內向和外向的界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內外向雙重性格,這種人是最能適應環境的人。
有人說,掌握了一個人的弱點就掌握了這個人,這其實是講掌握了一個人的性格就掌握了這個人的命運——這樣的心眼,不是很有威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