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縣隸屬陝西省,地形從南到北分為塬、川、嶺,素有南塬北嶺中川道之說。

南塬就是陳忠實老先生筆下的“白鹿原”,地勢平緩,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個富庶之地。中川道西連關中平原,地勢是一馬平川,加上八水繞長安的灞河從東向西流過,水田肥沃,旱田濕潤,算得上是魚米之鄉。北嶺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嶺高地陡,土層淺薄,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加上沒有水利灌溉條件,隻能靠天吃飯,遇上豐年方可勉強裹腹,遇上個饑謹荒年可是要出人命的。

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塬上人川道人往往麵色紅潤,衣著光鮮,嶺上人則往往麵色黃瘦,衣衫襤褸。尤其在縣城人多的地方,衣衫襤褸者十之有九都是嶺上人。

嶺上人在那個年代是貧窮和落後的標誌,承受著塬上人川道人還有縣城人的白眼與冷臉。

這種屈辱是與生俱來的,想要改變又談何容易。這種屈辱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戶以後,耕作方式的改變以及化肥農藥的普遍使用,使得嶺上人不但填飽了肚子,而且屯滿了糧倉,徹底擺脫了貧困,也擺脫了幾輩人忍受的屈辱。

在當時大多數人也是不甘於忍受貧窮的,出門攬工的,做生意的,吃糧當兵的,各盡其能,隻求能填飽肚子,跳出火坑。也有不想出力不願受苦的人,偷雞摸狗,坑蒙拐騙想靠歪門邪道過上好日子。

當然,也少不了幹土匪這種勾當的人……

土匪這個行當從通俗意義上講,應該自公元209年起就有,陳勝,吳廣當屬第一代土匪人,民間稱之為農民起義,官府稱之為匪。因為起義者都是土頭土臉的農民,稱之為土匪一點兒也不為過。

眾所周知,水泊梁山聚集的也是一幫土匪,隻不過他們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當屬義匪。後來又接受朝廷詔安,洗去匪名,隻不過詔安後的結局十分淒慘,可見帝王家對他們始終心懷戒忌。

其實說到底,曆朝曆代的匪患都是政府的機製或者機製上的官員造成的,饑荒禍事沒有撫恤或者賑災不力,加上官員們的盤剝克扣,難民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無法生活的時候,膽大的就起來造反了。在家等著餓死,還不如起來造反尚可爭取一線生機。

正所謂: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塬上人川道人縣城人鄙視嶺上人其實隻是一種膚淺的庸俗的社會現象,真正左右嶺上人生活的是老天爺,是地上的政府機構。老天爺永遠是靠不住的,政府也靠不住。因為,這時是民國,亂世也。

亂世出英雄,也出土匪。

當時嶺上出名的土匪頭子是郭耀堂和侯延平。郭耀堂最後參加了國軍,從連長幹到團長,解放前去了台灣。侯延平土匪起家,成了威懾一方的財主。解放後受盡貧下中農的折磨和摧殘,也算是惡有惡報。

而在當時,以上兩位可謂名聲顯赫。一個實施搶劫的區域在塬上,一個活動的區域在川道,專劫財主和富戶。主要是劫財,當然有時順道也劫色。當時,塬上人嚇唬小孩的話是:別鬧,郭耀堂來了!川道人晚上哄小孩的話是:別哭,侯延平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