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這一詞彙起源於宋代,已經有1000多年的曆史。“局”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後來再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飯”與“局”的組合,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因為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
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開趙國數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曆代著名飯局已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因此,這些“飯局”二字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機會。
易中天解析飯局:“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並不是中國人好吃一場飯局,而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群體意識使然。”“政治即吃飯,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於處理飲食問題,就關係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足以點破中國人“吃”的玄妙。當然,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中國人做事情得有場,最好的場就是飯局,喝開了說開了才好辦事。人家答應你吃飯,事情就成了一半。香港"大食家"蔡瀾說過:“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你和寧波人談起鱔糊、黃泥螺、臭冬瓜,他們大為興奮。你和香港人講到雲吞麵,他們一定知道哪一家做得好吃。”
的確,一場恰到好處的飯局,於私能增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於公能成為生意對手間的交鋒談判。飯局的精妙之處,並不在吃什麼“飯”,而在這個“局”上,正所謂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在日常生活中,飯局是聚會時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門藝術。簡簡單單的一頓飯,裏麵就有很多學問和講究。古代人的生活節奏是從一頓飯到另一頓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是從一個飯局到另一個飯局。
中國人一向注重吃,無論是逢年過節、孩子升學、參軍入伍、婚喪嫁娶、升官升職、還是送行、團聚、求人辦事,都少不了一頓豐盛的酒宴。可以說,社交就是請客吃飯,人在這個社會上不能孤立的存在,所以隻要你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就離不開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飯局。所謂的人脈圈子、社會關係、資源信息、交情交易,統統融入在飯局中。換句話來說,中國的飲食之道,也是人情的融合之道。
一頓飯關係著一個人的溫飽和生活質量,而一個“局”則關係著一個人的前途發展。如果設好一個完美的“局”,就有機會給自己帶來一個莫大的發展前景。
一場完美的飯局,於私可以起到親朋好友之間的溝通交流的作用,增進感情,增大交際圈子,而這個圈子就會在你將來的某個時候發揮巨大的作用;於公又可以給交際關係套上一層親密的外衣,從而在生意、業務往來中起到一種神奇的促成作用。透過飯局,反映出的是潛移默化的政治利益、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
中國人的飯局講究最多,這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比肩。比如從落座到上菜的順序,誰先夾第一口菜,什麼時候離席等等都有很多的講究,可謂“繁文縟節”。通過這些講究也似乎把“中國是禮儀之邦”詮釋的淋漓盡致。據說“飯局”這一詞彙最早始於宋代,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曆史。“飯局”本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他將“飯”與“局”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說到“局”這個字讓人不禁聯想到“圈套、陰謀、利益”,“飯”與“局”的組合,充分體現了飯桌上的“藝術”。
中國人喜歡請客,是有些社會和曆史淵源的。原本吃飯隻是個人行為,單純的為了填飽肚子。而如今吃飯卻演變成了一種通用社交的藝術。大多數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離不開網絡的交際,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要將自己置身於一個“人情場”之中。自古,就有被公式化了的“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現在,又衍生出領導、同事、群眾、對手、密友。一個人如果不能融於這個強大的“人情場”,甚至不能遊刃有餘的話,那麼他的成功可能會多出許多不必要的坎坷,即使會獲得成功,也避免不了被孤立,被排擠。而飯局則是將人與人關係拉近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很多的飯局中,吃飯有了雙重意義,吃飽不再是吃飯的實際意義,而背後的目的才是其核心內容。請客的人一般抱著以下幾種心態:一種是通過“飯局”討好領導,進而達到升官晉職的目的;一種是以“飯局”為手段來拉攏下屬,以便於達到施予小恩小惠,讓此人為己所用,日後得到大實惠的目的;另一種看起來無所圖,盡顯自身的豪爽大方,把自己勾勒成一種不怕吃虧、重義氣的形象,讓自己受到朋友們的擁護,在交際圈子中吃得開;還有一種則是為了拉近與陌生人、甚至對立者的距離,在飯桌上通過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在推杯換盞間,化解了矛盾與誤會,拉近了距離,拉攏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