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永恒的資本:保持健康的身心(3)(1 / 3)

(2)都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的人際關係。這是各類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行為特征。不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行為變異,如偏執、自戀、反社會攻擊等,都會給他人造成困難,甚至帶來禍害。

(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歸咎於命運或別人的錯處。因而不會感到自己有缺點需要改正,而常把社會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謬。

(4)認為自己對別人無任何責任。例如對不道德行為沒有罪惡感、傷害別人而不覺得後悔,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能做出自以為是的辯護。他們總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狀態。

(5)總是走到哪裏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視和固有的看法帶到哪裏,任何新環境的氣氛無不受其特點的影響。

(6)其行為後果常傷及和致痛別人,使得左鄰右舍雞犬不寧,而自己卻泰然自若。

(7)總是通過別人的告發或埋怨才知他們的怪癖或不良行為,而不是自己感到有什麼心情不安或想不通之事求助於人。人格障礙的行為問題程度各有不同,輕者完全過著正常生活,隻有與他緊密接近的人(親屬或同事)才會領教他的怪癖,覺得他無事生非,難於相處;嚴重者事事都違抗社會習俗且積極表現於外,使他甚難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人格障礙的形成有多方麵原因,綜合起來,即壓力,壓力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所以隻要加強自我調適和進行各種治療,進而疏緩壓力,人格障礙是可以得到糾正的。由於人格障礙主要是自我評價的障礙,選擇行為方式的障礙和情緒控製的障礙,集中表現為社會環境適應不良,即不能根據外界環境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人格障礙的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對適應環境能力的訓練,選擇適當職業的建議與改善行為方式的指導,人際關係的調整以及優點與特長的發揮等等。

9隻為今天:學會讓自己快樂

讓我們為我們的快樂來製定一個建設性的計劃,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它的名字叫“隻為今天”。

這種計劃非常有效,可以複印幾千份送給別人。這是已故的西貝兒·派屈吉所寫的。如果我們能夠照著做,我們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憂慮,而大量地增加“生活上的快樂”。隻為今天!(1)隻為今天,我要很快樂。假如林肯所說的“大部分的人隻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來自內心,而不是存在於外在。

(2)隻為今天,我要讓自己適應一切,去試著調整一切來適應我的欲望。我要以這種態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和我的運氣。

(3)隻為今天,我要愛護我的身體。我要多參加運動,善自照顧,善自珍惜;不損傷它、不忽視它;使它能成為我爭取成功的好基礎。

(4)隻為今天,我要加強我的思想。我要學一些有用的東西,我不要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我要看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書。

(5)隻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來鍛煉我的靈魂: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讓人家知道。我還要做兩件我並不想做的事,而這就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議的,隻是為了鍛煉。

(6)隻為今天,我要做個討人喜歡的人,外表要盡量修飾,衣著要盡量得體,說話低聲,行動優雅,絲毫不在乎別人的毀譽。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幹涉或教訓別人。

(7)隻為今天,我要試著考慮怎麼度過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問題都在一次解決。我雖能連續102個鍾點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輩子都這樣做下去的話,就會嚇壞了我。

(8)隻為今天,我要訂下一個計劃。我要寫下每個鍾點該做些什麼。也許我不會完全照著做,但還是要訂下這個計劃,這樣至少可以免除兩種缺點——過分倉促和猶豫不決。

(9)隻為今天,要為自己留下安靜的半個鍾點,輕鬆一番。在這半個鍾點裏,我要想到神,使我的生命中更充滿希望。

(10)隻為今天,我要心中毫無懼怕。尤其是,我不要怕快樂,我要去欣賞美的一切,去愛,去相信我愛的那些人會愛我。如果我們想培養平安和快樂的心境,下麵是規則的第一條:“有了快樂的思想和行為,你就能感到快樂。”在快樂中,享受你的成功才是最快樂的。

10為施予的快樂而施予

施恩勿望回報這是能讓你得到快樂的好辦法。戴爾·卡耐基就深有這樣的體會。他的父母很樂於幫助別人,但他們家裏很窮,老是債台高築。雖然窮,他的父母仍每年總是盡量想辦法送點錢到孤兒院去。

那是設在愛荷華州的一座基督教孤兒院。他父親和母親從來沒有想到要得到什麼回報,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除了寫信——可是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卻非常豐富,因為他們得到幫助孤兒的樂趣,而並不希望或等著別人來感激。卡耐基離家之後,每年的聖誕節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一點比較奢侈的東西。可是他們很少這樣做。當他每個聖誕節前幾天回到家裏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他又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一些“可憐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卻沒有錢去買食物和柴火的人。他們送這些禮物時也得到很多的快樂——就是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卡耐基相信他父母有資格做亞裏士多德理想中的人——也就是最值得快樂的人。“理想的人”亞裏士多德說,“以施惠於人為樂,但卻會因別人施惠於他而感到羞愧。因為能表現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別人的恩惠卻代表低人一等。”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我們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隻享受施予的快樂。忘恩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樣,而感恩卻像一株玫瑰,必須施肥、澆水,給它教養和保護。要避免因別人不知感激而引起的難過和憂慮,請記住這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