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與朋友在一起,多“泡苦水”少顯示優越感
人們在一起共事時,大家同舟共濟,共同的命運把彼此聯在了一起,隻要采取合作態度,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關照,是最容易產生感情認同的。特別是在困難環境中,彼此相依為命、共度難關、情誼深厚,可能終生難忘,交情將更為牢固。比如,當年不少知識青年從城裏到鄉下插隊,幾年中大家一個鍋裏吃、一個炕上睡,哪一個人受了欺負,大家一起為他鳴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轉化為深厚的感情,銘刻在各自的記憶中,不管日後分散山南海北,做了什麼工作,但誰也不會忘記這段交情。
共事時間長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時相處時間並不長,但隻要同心協力,相互支持、彼此關照,能引起對方的好感,同樣可以建立難忘的交情。有這樣兩個軍人,一個在司令部當參謀,另一個在政治部當幹事,平時並沒有什麼交往。有一次部隊拉練,他們兩人作為工作組成員被分到了一個連隊。部隊每天走百裏路,行軍路上,他們互通情況,收集材料,一起幫助連隊組織好行軍,為解除戰士行軍的疲勞,還輪流作宣傳鼓動;腳上磨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幫助對方挑泡,買了吃的一起分享。就這樣,行程千裏,圓滿完成任務,兩個人也結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後,當了部長的參謀到外地開會,還專門繞道到某陸軍學院去看戰友。兩人見麵,憶起當年一起行軍,分吃一隻蘋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不消說多麼高興。你看,十天的交情,記了一輩子。
3.放棄“一次性交際”的心態及行為
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煙,我給你幾塊錢,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不願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當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無動於衷,而不妨再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後繼有人”的交際行為能夠贏得更大的“人情效應”,即使受助者一時無力給你回報,但你的行為風範,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天下沒有一次性的人情,做人就要有良心,憑良心遠比憑計謀更容易獲得人心、儲蓄人情。人們說,做人做事要講技巧,並不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耍心眼,耍手腕,怎樣從別人那裏撈到好處。一般而言,這種人在交際中,要麼利用別人,要麼被人利用。做人做事就是要靈活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