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爸爸十分細致。如果我們到外麵旅遊,他準會利用一切時間陪我看風景,增長見識;如果我在學習中有不明白的問題時,他能一眼就看出我的心思,然後耐心地給我講解;我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一定會陪伴左右,因為我晚上睡覺要掀被子,他怕我把被子掀開以後會著涼,幾乎每天晚上,他都睡在我的旁邊,一看見我把被子掀開了,就趕忙給我蓋上,直到我沉沉入睡。

爸爸在工作上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們單位的員工都把他當成學習的好榜樣。

我愛我的爸爸。

佚 名

點評:其實不止是現在的小朋友,就是我們小時候也對“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嚴格要求自己”這些詞頗有好感,隻要是寫老師、寫XX叔叔、寫爸爸,這些詞是必用的。有一次我同桌寫他老爸是這樣寫的:“我的爸爸工作起來一絲不掛……”真形象。

主題31:居裏夫人

民國篇

一個刻苦的科學家

居裏夫人是波蘭人,她是地球上第一個女科學家,她發現的東西是“鐳”。

“鐳”這樣東西,它是有放射性的,能夠改變礦石和珠玉的頗色,又能殺死萬惡的微菌,並且能夠醫治癌病和神經刺痛等疾病。鐳的功用,是多麼的偉大啊!居裏夫人發現了這東西,真是值得紀念的。

夫人原名瑪麗,居裏是她丈夫的姓。公元1867年,生於波蘭的華沙地方。年紀很輕的時候,就死去了親愛的母親。父親是波蘭的一個有名舉者,居裏夫人少年時,受她父親的教養,就很歡喜讀書,尤其對於科學,更加歡喜研究。

後來,不幸得很,波蘭這個國家,被俄德奧三國瓜分了。居裏夫人住的地方,被俄國管轄,而且管轄得很是專製。波蘭的愛國誌士,時常發起革命,想脫離俄國而獨立。居裏夫人當時年紀雖然輕,可是也時常參加革命的工作。後來被俄國的官吏知道,要捉她去坐監牢,她就從波蘭逃到法國的巴黎。

居裏夫人逃到了巴黎之後,身邊一點東西也沒有帶著,又沒有親戚,真是窮得不得了!幸虧不久在索兒彭大學裏,找到一個職司,方才不至於受饑餓的痛苦。

她在大學裏的工作,是在化學室中,做做洗瓶的事情。因為做事勤懇,又能利用餘暇研究科學,所以大學裏的先生,就請她做試驗儀器的助理員。到了這時,再不憂著饑寒了。就此更加用功研究科學。

公元1895年,居裏夫人宣告和科學家居裏結了婚。在巴黎的人,預料兩人結婚以後,一定在科學方麵,可以有大大的貢獻。

果然,過了五年光景,到1900年,在化學方麵,驚人的“鐳”這樣東西,居然被居裏夫人發現了。頓時全球的人,聽見了這個新發現,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的震驚。

六年級 陸宗良

點評:看來,居裏夫人這個宅女的故事從民國時就開始在中國流傳開了,小時候每當我們看到寫愛因斯坦、錢學森、李四光、居裏夫人等這些科學家的故事時,心裏就想:“嗯,長大後我也要當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

當代篇

《居裏夫人》讀後感

在假期裏,我看了《居裏夫人》這本書。書中一共分了五個部分,分別是“悲哀年月”“在高等學府的日子”“相遇”“家庭與科學”和“美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