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西元1946年,中華民國,清華園。

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萬繩楠(萬繩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當代著名曆史學家。1942年國立十三中學畢業,同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曆史係,1946年大學畢業,同年考取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師從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1948年畢業,為陳寅恪的關門弟子。畢業後即棄筆從戎,參加革命。解放後先後任教於安徽大學、合肥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係安徽大學曆史係創辦者之一。著有《魏晉南北朝史論稿》《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等,並據20世紀40年代末陳寅恪在清華大學開設“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課程筆記,整理成《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本書曆史史料多取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走在去向導師求教的小路上。這個年代,政治鬥爭已經滲入校園之中,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紛擾,就連本應該相對純淨的大學也變成政治紛亂之地、名利爭奪之場,不複純潔,不複寧靜了。

萬繩楠推開房門,昏暗的屋內坐著一個年近六旬的老人,身材偏瘦,雙目已經失明,那是萬繩楠的老師,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陳寅恪: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華百年曆史上,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

盡了禮數後,師生兩人很快就轉入學術問題。萬繩楠今天帶來的疑問,是關於桃花源的。陳寅恪講課詳密而瑣碎,講一首唐詩他就能耗時兩個月,今天講桃花源,還沒講到桃花源的位置就已經拖堂了,萬繩楠這次就是帶著上午的存問前來。

“陶淵明撰《桃花源記》,雖為寓意之作,但文中內容多是寫實。”陳寅恪道,“隻不過真正的桃花源,當不在南方之武陵,而在北方之弘農(弘農:漢朝至北宋期間長期設置的一個行政區,位置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黃河沿岸。)、上洛(上洛:西晉至隋初,其名上洛郡;北周至清代,又名為商州,轄區與今商洛大致相稱,就是現在的陝西商州區。)一帶。”

萬繩楠知道弘農、上洛是古代地名,大致包括今天陝西省東南部、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這一帶基本上都是山區。

陳寅恪繼續道:“另外,‘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源中人所避之秦,非是嬴秦,而是苻秦。”

他所說的嬴秦,是指戰國七雄中的秦國,到秦始皇時統一中國,是為秦朝,因國君姓嬴,所以史學界稱之為嬴秦。而苻秦即前秦,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十六國之一,五胡亂華時期氐族所建,因國君姓苻,故舊派史學家稱苻秦。

“《桃花源記》的寫實部分乃是依據五胡亂華時,中原漢家百姓避亂入山,依山而居,結塢自保的場景寫成,至於寓意部分,考其來源,或者有三。第一,是《詩經·碩鼠篇》。”

萬繩楠在國學上也有相當根底,一聽到《碩鼠篇》馬上就想起《詩經》中那首膾炙千古的詩歌來: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陳寅恪道:“這首詩,講的是周代國民對官府的痛斥,此詩中的碩鼠,比喻的乃是一個隻知收取重稅,卻不顧國民死活的政權。國民忍無可忍,便渴盼著能逃離它,到一個沒有腐敗、沒有壓迫的國度去,此為《桃花源記》政治寓意之源。”

萬繩楠知道老師眼盲,說了聲“是”以表示自己已了解。

陳寅恪繼續道:“桃花源的第二個寓意來源,當出自《山海經》。”

萬繩楠有些詫異,桃花源與《碩鼠篇》的關係他很好理解,卻萬想不到桃花源會和滿紙怪力亂神的《山海經》扯上關係。

卻聽陳寅恪道:“《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其地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他雙目雖盲,但記憶力驚世駭俗,連不屬於儒道正統的上古經典也是隨口就背誦了出來,跟著解釋道:“《山海經》中描繪的這個都廣之野,正是一個天人和諧的世外樂土。《碩鼠篇》講的是百姓尋找樂土的動機,而這都廣之野,則為世外樂土提供了一幅藍圖。《山海經》是上古《山海圖》的注腳,陶淵明或者是最後一個看過完整《山海圖》的人,他作《桃花源記》,或許便是從《山海圖》中得到了靈感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