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孫謀在場麵上跟其他大佬們爭得臉紅脖子粗貌似在氣勢上不落下風人,實際上在那幾個氣定神閑的老家夥眼裏這就是太年輕的表現。平時再怎麼誇賢侄像軍閥將來肯定成大事,現在也不過是個新來乍到的雛兒。
最後關於齊地方麵的問題也沒談出什麼來,解決的方式重新回到了戰場上。大公們各自回自己的屬地該幹嘛幹嘛。想打的都是實地接壤的,西麵的梁國公,西南方向的燕國公和東南方向的周國公。剩下的國公們都回家抱著花生米坐著等看戲,三個打一個,還是打個小子,理論上來說沒啥問題,這點從賠率上就能看出來。看熱鬧不嫌事大,搬著小板凳等著看戲的都準備下注了。
齊國公領地約兩百萬平方公裏,地方雖大但很多地方都是荒無人煙。領地人口超過四千萬,正規軍超過四十萬,按比率來說也不是太多,但是其中有二十多萬屬於防範阿斯羅菲克帝國的邊防軍,減去必須留下些地方守備部隊,孫謀能動用的兵力也就不超過十五萬。
燕國公雖然名上不敢稱帝,論軍力卻是目前各軍閥中排行第一的,其屬地約一百來萬平方公裏,雖然地方隻有齊地一半,但氣候溫和適合居住,又有大量平原,人口已經過億,隨隨便便拉出幾十萬部隊根本不是問題。
梁國公跟齊國公在皇室時代都是守衛邊疆的,一樣的地廣人稀,能拿出的部隊跟齊國公也是半斤八兩。
周國公地盤和人口都相對少一些,但是人家門朝大海春暖花開,作為連接內地和海外貿易的橋梁,實力絕對不弱,湊個十來萬部隊還是不成問題的。
齊國少主剛剛上位,雖然其轄地地廣人稀跟燕周沒法比,但誰讓你占地多呢,你個小毛孩子占那麼多地方你那麼年輕管的過來嗎?為了照顧年輕人的能力大家自然要幫年輕人分擔點責任,你個小毛孩子不拿出點領地來表示下誠意對得起叔叔們的一片苦心嗎?
為了彌補兵力上的不足孫謀也沒閑著,第一時間發動了動員令,各地征兵辦事處忙的熱火朝天,不但大量新兵應征入伍,大量預備役士兵也迅速補充到部隊中來。就在梁、燕、周三大軍閥組織部隊的一個月裏,孫謀已經擁有了將近七十萬大軍,兵力直接翻了一倍,二十萬邊防軍不動,他已經有了超過四十萬人的部隊準備和三大軍閥死磕。
巧合的是三大軍閥這次抽調出來用於找事的部隊也是差不多四十來萬,僅從兵力數量來看雙方也差不多。數量差不多但素質還是有差別的,人家三大軍閥好歹也是常備兵,自然來勢洶洶擺出了進攻的姿態。
作為防守方的孫謀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他更明白想要在談判桌上拿到好處就必須在戰場上打出資本。戰爭就是個麵子工程,麵子工程做好了談判桌上才有底氣。對此孫謀做出了相對部署。
集中軍隊主力在正麵迎擊燕國公主力,燕國公據說出動了二十多萬大軍,那孫謀就用三十萬好了。就算打不贏拖也拖死你。
東南方向的周國公隻有八萬,論兵力是三閥最少的一路。孫謀判斷周國公肯定會與燕國公成鉗形攻勢,其戰略目的必定是在某地完成會師,那麼敵人最想幹的事肯定是我最不想讓他幹的事,在東南方向孫謀派出了全部由常備軍組成的五萬部隊去打阻擊戰,其基本戰法還是拖,隻要拖住他不讓他與燕國公的部隊會師那就是勝利。
西麵的梁國公在孫謀眼裏就是個打醬油的,雖然派出了約十三萬人的參戰部隊,但孫謀相信這家夥不會真出力氣。都是防守邊境的公爵,鳥不拉屎的地方對雙方來說多一塊少一塊也無所謂,這家夥這次出兵無非就是想跟在另外兩個國公後麵打打醬油,等打完仗能多多少少分一杯羹。所以在這個方向孫謀隻放了約六萬部隊,反正交戰地也是地廣人稀的荒蕪之地,讓他們在那裏繞好了。
因為這次戰爭在外人看來是因為齊國公在酒店遇刺而引發的,所以後世稱這次戰爭為第一次酒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