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她先屬於我們,我們後來才屬於她;她是我們的大地,不止一百個年頭,我們隻才成為她的人。她早就是我們的,在馬薩諸塞,在弗吉尼亞;可那時,我們屬於英國,是她的移民。
我們占有的還不曾占有我們;我們不再占有的卻占有著我們。
有什麼束縛在削弱我們的力量,結果發現,是我們束縛了自己,不讓自己屬於我們生存的大地;於是我們獻出自己,換來了解放。
(成全這奉獻,點燃起多少堆烽火!)我們,說不上多好,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獻給那向西方舒展的茫茫大地——可還沒有傳奇,還未經渲染,質樸無華,當初說不上多好,將來還是這麼個她。
1961年1月20日,在美國第35屆總統肯尼迪舉行的就職典禮上,有一項儀式打破了慣例:由86歲的詩人弗羅斯特朗讀獻詩。在美國曆史上,詩人作為特邀貴賓出席如此隆重的儀式,千千萬萬美國人民在全國各地同時傾聽一位詩人的聲音,還是第一次。
弗羅斯特向他的同胞們朗讀的就是上麵這首隻有16行的短詩,詩名是《一無保留的奉獻》。
弗羅斯特的祖祖輩輩都是務農的新英格蘭人,他的出生地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早在十九世紀中期,舊金山由於發現金礦而吸引了來自四麵八方的淘金者,這其中就有弗羅斯特的父親威廉,他在當地成家立業,做過教師,當過記者,但不幸於34歲那年一病不起,使得弗羅斯特從12歲起就幫助母親挑起生活的重擔。詩人後來回憶到,他在新英格蘭度過的第一個夏天是在他叔父的果園中采摘漿果。接著,每天下午,星期六也不例外,到皮鞋工場做小幫工;又在勞倫斯的一家毛紡廠做推送筒管的童工,一天足足幹十個半小時的活兒。
弗羅斯特從上中學起就開始寫詩,並為此輟學,直到20歲還沒有正式職業,婚後經營過農場,當過代課教師,1912年舉家漂洋過海遷往英國倫敦,在那裏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孩子的意願》,兩年後終於以詩集《波士頓以北》獲評論界關注,認為他的詩歌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掃當時詩壇堆砌詞藻的陳腐之氣。而此時的弗羅斯特已滿40歲,自他第一次在報刊上發表詩作,二十個年頭過去,收獲的季節才終於來到,於是他又舉家返回美國,在新布爾罕州的山野買了一片土地,重溫“半個農民,半個教師,半個詩人”的生活。此後他的詩作都是孕育於這片多山而且富於曆史的寂寥之地。不過,他絕非“地域性”的詩人,他雖然始於一個地區,卻逐步走入沒有區域限製的美國全境,受到現代派大詩人龐德等人的讚賞,被稱作“在大西洋此岸被素以愛好文藝著稱的出版家發現的又一位美國詩人”。
《一條未走的路》弗羅斯特遠離現代文明,從不寫大都市生活,但在他最好的詩篇裏,同樣表現了現代人內心惶惑不安和嚴峻的人生思考。他的詩描寫的盡是自己對平淡生活的感受,使用的也是傳統的形式,但他開拓出來的境界卻是一片前人所未有的親切而神奇的藝術天地;簡而言之,弗羅斯特的偉大就在於他能把常人忽略的日常生活轉化為一種取之不盡的詩歌題材,寫出感人至深的詩篇,如《一條未走的路》:深黃的林子裏有兩條岔開的路,很遺憾,我,一個過路人,沒法同時踏上兩條征途,佇立好久,我向一條路遠遠望去,直到它打彎,視線被灌木叢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