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研究性學習叢書-外國文學》本書分為詹姆斯·喬伊斯、傑克·倫敦、約瑟夫·康拉德等部分。
喬伊斯生於都柏林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在天主教耶穌會學校接受嚴格的古典文化和宗教教育。中學畢業前,他就決心從事文學創作,以此同都柏林庸俗無聊的社會生活決裂。1898年,16歲的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學習現代語言課程,在此期間,他把不少精力花在課外閱讀上,並陸續建立了同易卜生、葉芝等名家的聯係。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到英國、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宣布“自願流亡”,與原有的宗教信仰決裂。1904年起,他先後在羅馬、的裏雅斯特、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語為生,完成了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書至1917年得以問世。喬伊斯從小就患有眼疾,成年後更加嚴重,1917至1930年間曾做過25次眼科手術。雖如此,他卻從未中止創作。1922年出版了他的駭世之作《尤裏西斯》,確立了他的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地位。1939年,在雙目幾乎完全失明的情況下,他又完成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為芬尼根守靈》。
《都柏林人》這是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早期的、也是惟一的一部短篇小說集。之所以選了它,而不談他的另一部被奉為此流派典範之作的長篇《尤裏西斯》,是因為這本書正介於作者從現實主義向自由聯想、內心獨白等創作方法的轉變之間,一般讀者接受起來更容易些。“意識流”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他認為:“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的;用一條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1884年,詹姆斯在《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這一理論。在這種學說以及弗洛伊德、柏格森等哲學家的影響下,西方作家開始重視對人物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陸續湧現了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伍爾夫、美國的福克納等現代文學大師,而喬伊斯即是這個思潮的先驅之一。
《都柏林人》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共收有15個短篇,根據“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會活動”這樣四個階段來安排故事順序。其中大部分篇章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成的,可以看作是他對往事的一次徹底清算。作為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之一,喬伊斯在1903年創作本書時,就開始了對其故鄉都柏林人內心世界的探索,隻不過,這期間他還深受易卜生、莫泊桑與契訶夫等現實主義巨匠的影響,驚人的藝術個性尚未顯示出來,但是,這些樸實的故事,已經若隱若現地透露出他善於描摹心理、運用象征性意象渲染氣氛以及襯托情節或暗示性格的手藝了。其中“童年”部分由三個互相聯係的短篇小說構成,敘述一個無名小孩對成人世界的探索以及所引起的內心感受,構成了一組複調式的三部曲,我們隻看這一部分。
《都柏林人》是十五個故事彙集起來,宛若一幅印象主義的繪畫,筆觸簡練,錯落成篇,浮現出蒼涼世態,遙遠、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第一篇《姐妹》敘述小孩對一位神父去世的反應。這個神父在他死去前的一年裏行為異常,人們覺得他“死得蹊蹺”,是什麼緣故呢?故事通過小孩的意識逐步解開了這個謎:原來這個神父本身失去了對宗教、對上帝的信心,隱藏在神父之死背後的是一種精神上和宗教上的崩潰。小孩見過神父的遺體後得到這樣的啟示:“牧師的聖職使他不堪忍受”。第二篇《路遇》寫小孩厭倦學校中壓抑的空氣而與另一同學逃學,在都柏林河邊港口遊蕩,尋找一個“綠眼睛”的外國水手,但毫無結果。一次,他們偶然與一個流浪者相遇,此人的言行舉止,表明他是個性變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