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九州列國的故事裏頭,要說得上有趣的,還得倒出元國皇室的秘辛裏一樁稀奇事兒。
庚戌年的一個深冬,諸侯紛爭,天下大動。大殷版圖四分五裂,分崩離析,四個王朝就在這樣一動蕩的年代裏,紛紛立諸侯而割天下,位居四角,拚湊成了一桌麻將。
四國以金為大,元國最小。
元國的第一代皇帝是個舉世的賢君,從一個小城能穩居亂世,且在亂世裏,還能安穩的當上一個瓜分天下的王國,就已經看出來,他的確是個賢君。
但是賢君果然賢得很,獨愛搞政事,對女人不是很上心。所以,直至他駕崩的那一年,膝下也就單單那麼一個子嗣,名喚元閔。
元閔沒有像他父親那麼賢,倒是一直很閑。
八歲的時候,元閔就已經最大限度的表現出了一個男孩兒對女人的興趣。在他尚不知何為男歡女愛的年紀裏,在下人的房間,成功偷看了一個宮女洗澡,伴隨這位宮女的慘叫,宮女如願當上了妃子。
十四歲那年,無心從政的他,讓本就因第一任君王駕崩,而日漸頹靡的元國顯得更加頹靡。於是,在這個更換國籍比換件衣裳還要簡單的年代,元國變得愈發弱小了。
許是老天爺也覺得湊齊一桌麻將有多麼不易,在元國將亡未亡之際,派來一個拯救元國的救星。史書裏本該對這位救星的身世來來回回,裏裏外外扒個三四遍,好供後人瞻仰。但直至現在也無從考究,能讓苟延殘喘的元國,重新振作的這位英雄到底是個什麼來頭。
翻遍各個野史,也不過這麼一句話:“元將亡,偶遇冉氏。冉拂袖皆成花鳥草木,彈指便成人形。元興盛,冉餘一女,後死於壬午年秋。”
這位英雄留下的這個女兒,名喚冉青。因著對元國有恩,冉青一直都待在王都裏頭,接受王族的禮儀規範,灌輸王族的思想教育,當著個不大不小的公主。
但日子過得並不是十分的好。
前頭提到,元閔這位君王並不像他父親那樣愛政,是以在繁殖方麵必然要比他父親強的多。王室裏的內鬥無非都是圍著一個“繼承”去的,而繼承就必然要有爭鬥,爭鬥就會有流血有犧牲。元閔作為一位女人多,後代比女人還要多的君王。內鬥也勢必會有很多,那他的後宮也必然會有無數場腥風血雨。如果英雄在他有生之年預料到元閔的子女有這麼多,他可能寧願把冉青丟到一個賣豬肉的屠夫家裏,也不會讓她待在王都裏頭。
現在看來,元閔雖然不是個賢君,但好歹知道何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湧泉之恩無以回報,就隻好隨便報一報。眼見著冉青這麼一個絲毫沒有可能去搶王位的小姑娘,要被卷入王室的血雨腥風裏。元閔借了個莫須有的罪名,一道聖旨下來,把冉青貶為了庶民。
冉青早早想到在這裏呆不久,遂拿了一小些盤纏離開了這本就不屬於她的王宮。
臨別之時隻有一個人來送她,那人微微皺著眉,尚未脫開稚嫩的臉卻已經帶著幾分英氣,薄唇緊緊抿著,一隻手摩挲著佩劍上的青玉。
冉青看了他一眼。那時候她尚還算小,不過十五六歲的年紀,並不知何謂情愛。她覺得他這麼看著她,還一直跟著她到宮門口,隻是因為發現自己順走了不少首飾。於是,隻好把盤纏還給他,憤憤看了他一眼,瀟灑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