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石評梅的筆與怨(1 / 3)

石評梅,原名石汝璧,因愛慕梅花之高潔,取筆名評梅,並以此傳世。石評梅是中國著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張愛玲、蕭紅、石評梅)之一。曾用筆名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蒲濃,等等。出身書香門第,山西平定人,父親石銘字鼎丞,為清末開明舉人,儒學教官;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弦,亦是官宦之後;父親中年得女,捧為明珠,乳名心珠,或為元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有深厚的國文功底,亦喜書畫音樂,被譽為才女。12歲入山西女子師範,各科成績優異,天資聰慧,多才多藝。“五四”後赴北京,本擬考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係,但由於那年國文係不招生,改報體育係。在女高師讀書期間,她結識了馮沅君、蘇雪林等,並同廬隱、陸晶清等結為至交。在“五四”期間,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盡情分享著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們闖入了文學的門檻。石評梅開始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其中尤以新詩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

1923年,石評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體育、國文教員,直到去世。石評梅現在為人所知是其與高君宇的戀情。高君宇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係;“五四”運動中他和許德珩等學生代表率先衝進趙家樓,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1920年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他被推為第一任書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高君宇是建黨時期的第一批黨員;1922年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他曾任北京國民黨總務股主任,致力於國共合作反對軍閥政府;他曾經是孫中山的秘書,在廣州協助孫中山鎮壓企圖推翻革命政府的商團叛亂;他曾經是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紅娘”……高君宇和石評梅同為山西人,高君宇還是石評梅父親的得意弟子,兩人因革命而相熟相知,但因為前情所傷,石評梅抱持獨身主義,久久拒絕高君宇的愛情。高君宇曾在紅葉上題詩表白自己對評梅的愛情,卻遭到了評梅的拒絕。1925年3月,高君宇因手術後大出血,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高君宇的死,令石評梅痛悔交加。

石評梅大全集前言她遵照高君宇遺願,將之葬於陶然亭公園,並將照片與高君宇合葬。石評梅為高君宇的墓碑書寫了碑文(這是高君宇生前自題相片的幾句話):“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石評梅在下麵又寫道:“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隻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評梅。”高君宇帶走了石評梅的情感與希望。她的居室放著高君宇的遺像,手上戴著他贈的象牙戒指。她一麵整理高君宇的著述,結集出版;一麵把自己對高君宇的愛、悔恨與自責形諸文字。她的係列散文《象牙戒指》《夢回寂寂殘燈後》和《墓畔哀歌》都是她悲痛傷情的血淚詩行。三年後,高君宇遺著整理完畢後,心願已了淚已幹的石評梅於1928年9月18日,猝患腦膜炎,醫治無效,於9月30日逝世於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和醫院。她死後,友人們根據其生前曾留的與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願望,將其屍骨葬在君宇墓畔。在1973年保護性安置時,發現其遺物中有五枚評梅印章和一隻美製雪佛爾牌鋼筆,這支鋼筆,筆尖已磨平,可見其筆端流淌了多少文字。雖然石評梅的文學之路因為生命短促,僅僅有六年的時間,但在工作之餘,她寫出了大量追求自由民主的文章詩篇,為國家的民主事業,特別是婦女的解放運動積極奔走呼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