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選六十七)(2)(1 / 2)

[3]“先生”二句:我居官後譏切時政的議論大大減少了;而今離開官場,暗自向寶劍祈禱:一定要發揚青年時代的戰鬥風格。先生,自指。雄談,雄健的言論,此指抨擊時政的言論和詩文。龍泉,古代名劍。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牛鬥之間有紫氣,乃召雷煥商量,封煥為封城令。煥在封城縣獄中屋基根掘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見《晉書·張華傳》)。這裏泛指寶劍。

太行一脈走媼蜿[1]

太行一脈走媼蜿[2],莽莽畿西虎氣蹲[3]。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4]。(別西山[5]。)

[1]這是一首詠西山的詩。詩中借物寄情,表現了龔自珍對京師的依依惜別之情。

[2]太行(hang杭):山名,詳見前《張詩舲前輩遊西山歸索贈》注[3]。媼蜿(wen wan溫彎):龍行的樣子,此喻山勢的高低起伏。《文選》張衡《西京賦》:“狀蜿蜿以蝹蛆。”薛注:“蜿蜿媼媼,龍形貌也。”

[3]莽莽:形容山的綿亙廣闊。畿(ji雞)西:北京西郊。古代稱國都附近的地方為畿。虎氣蹲:喻山勢如虎之蹲踞。諸葛亮論金陵地形說:“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見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形勢門》)後多用來喻京師附近的地勢、山勢。

[4]“送我”二句:西山目送詩人東歸,默然不語。“此山不語”,山本不能語而作者特言“不語”,讓人想像到仿佛西山過去能語、有語、欲語,此刻因傷別哀而不語。這樣寫益增詩人對西山依依惜別之情。

[5]西山:在今北京市西郊,南起拒馬河,北至南口附近的關溝,又稱小清涼山,為太行山之支脈,是當時京都的右臂,眾山岡巒連接,山名頗多,總稱西山。張際亮《翠微山記》:“太行之支,綿延千裏,屬於燕京。其近在京師西部者皆日西山。”詩人對西山有深刻感受,他曾說:“西山有時渺然隔雲漢外,有時蒼然墮幾榻前,不關風雨晴晦也。”作者朋友戴熙稱讚龔詩“此山不語看中原”句,“是真能道西山性情矣”(見戴熙《習苦齋畫絮》)。

出事公卿溯戊寅[1]

出事公卿溯戊寅[2],雲煙萬態馬蹄湮[3]。當年筮仕還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4]。

[1]詩記述龔自珍二十七歲應浙江鄉試中舉一事。詩人在科舉上是不得意的,就他的才華和學識而論,理應早中舉。但自嘉慶十五年(1810,時年十九)首次應順天鄉試開始(中副榜第二十八名),到此次中舉,中間又曾兩次應試:即嘉慶十八年的順天鄉試和嘉慶二卜一年的浙江鄉試,均落第。詩人對此頗具憤慨(見《湘月·天風吹我》、《金縷曲·我又南行矣》)。這裏他故作曠達語:“當年筮仕還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實則借以自慰。

[2]“出事”句:指嘉慶二十三年(1818)應浙江省試中第四名舉人。出事公卿,即步人做官的門路。《論語·子罕》:“出則事公卿。”溯(su素),追求根源。戊寅,古代用天幹地支紀年,戊寅即1818年。

[3]雲煙萬態:春天煙霧飛動的景象。春天由於地氣上升,地麵上煙霧迷漫,氣象萬千。湮(yan煙):埋沒,掩沒。

[4]“當年”二句:二十七歲中舉自己還嫌太遲,但同時代已有數百人為落第而傷心哭泣了。筮(shi市)仕,見前《秋心三首·忽筮一官來闕下》注[2],這裏指首次中舉。科舉時代,政府官吏的主要來源是由舉人、進士中選任,故中舉也被視為居官的開始。龔自珍嘉慶二十五年(1820)選內閣中書,但正式就職在道光元年(1821)。三百人,數百人,此舉其成數,亦言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