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詩今存600多首,絕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後的作品。
龔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
在龔自珍所處的時代,清朝的“文字獄”,還是很厲害的。讀書人動輒得咎,往往由於自己的文字而罹難的冤案,時有發生。敏感的龔自珍真切地感受到時代脈搏的激烈跳動,他再也不能繼續走考據學的老路了。他並不因為害怕涉及政治問題,就像當時的許多學者那樣,一味地鑽到故紙堆裏去搞那種古老而又艱深的學問。他的學問所涉及的方麵,更深廣得多。他勇敢地、義無反顧地走自己的路,終於成了近代中國維新思想的先驅者,成了主領清代文壇“三百年來第一流”的愛國詩人。他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充滿愛國豪情的著名詩句,至今為人們所傳誦。
他有幾個誌同道合、引為知己的朋友,那就是林則徐、魏源、同是詩人的張際亮等。龔自珍同他們交往都很密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據說,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十年間,他們曾在北京以詩會友,詩友們都是極力主張禁止鴉片輸入、抗擊英國侵略的有力人物。在禁煙抗英問題上,這些人更有傾訴不盡的愛國衷腸。
龔自珍深知鴉片對人民的危害,所以他大聲疾呼:“食妖宜絕!”他全力支持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一八三八年底,當林則徐奉旨馳往廣東禁煙時,龔自珍聞訊無限欣喜,提筆寫下《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並為林則徐禁煙獻計獻策,希望他“宜以重兵自隨”,並要他多帶能工巧匠。但是,由於朝廷內部的鬥爭相當複雜,林則徐自己也有難言的苦衷,對於龔自珍的南下要求,隻得婉言謝絕了。
一八三九年(清道光十九年)為乙亥年,四十八歲的龔自珍,由於“好直言”,得罪了不少達官顯貴,受到排擠和打擊,他同朝廷權貴們越來越難相處了。於是就以父母年事已高,需侍奉雙親於晨昏為由,辭去官職,返回南方老家,那時是這一年五月。同年十月,他又北上接回家眷,在南北往返的途中,特別是五月單身回歸,一路上,走走停停,各處看看,遇事想想,他的創作獲得了很大的豐收,光詩就寫了三百一十五首,都是七言絕句。因為是乙亥年寫的,所以他把這些詩編集在一起,命名為《乙亥雜詩》。這組詩,記錄了行程九千裏的路途所見所聞,還有對往事的回憶。他抒發的深沉感慨和憂愁,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末世行將滅亡的清王朝的社會風貌。據說,在南歸途中,詩人尚未抵家,而他在歸程中寫的一些詩篇,已經先傳到了家鄉。所以有了“詩先人到”的之說,被傳為美談。
龔自珍南歸以後,遷居江蘇昆山。在丹陽和杭州的書院裏作過短期講學。即使在這樣的境遇下,他也並不消沉,他那永不妥協的戰鬥精神、戰鬥銳氣,並沒有減弱,以更優美動人的詩句,表明自己高潔的心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詩人以此比喻自己雖然辭了官,仍然願意為國家、社會盡最後的一點餘力。他那為理想而鬥爭到底的決心,是多麼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