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七年的時候,沈惟敬還是北京城裏一個普通百姓,扔在人堆中就沒了影的一般人,身上沒有官職和爵位,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的一言一談居然能決定三個國家的戰與和。
那時,每當有人問沈惟敬“敢問做的盛行?”
沈惟敬總是擺譜一般捋捋自己飄逸的胡須,不鹹不淡地回道“老夫是道人,一心修長生的。”盡管通常這樣的對話要麼發生在酒肉橫陳的茶坊會館,要麼是在歌樓妓院裏,反正都是道人不太應該出現的地方。
但當時的人見怪不怪,北京自稱道人的海了去了。明國嘉靖皇帝最信道,寢宮掛了青幡華蓋,搞得跟老君廟一樣,而且日日對天焚香,寫些獻給神仙的詩文符籙,這有專門的名稱叫“青詞”。寫不過來還需要當時的首輔閣老等朝廷文膽代筆,許多人因為青詞寫得好,魚躍龍門,成了皇帝跟前的紅人。但論得寵,寫青詞的朝廷文膽,還不如有名的鄉野道人。嘉靖朝,被皇帝慕名召進皇宮的道人不計其數。這些道人的發家之路刺激了民間更多人走這條終南捷徑,和通過寒窗十年艱難科舉才進入了內閣的大臣來說,道人的得寵之路太簡單了,許多道人早前不過是市井浪蕩子,就因為擅長丹藥、卜卦、乃至房中術等江湖手段,就有機會被召入宮中,皇帝的賞賜、宮中的油水、民間請托的好處,源源不斷。
“反正從宮裏出來的,都發了財。”這說法流傳開後,各地的道人都湧進了北京城,嘉靖皇帝死了,萬曆帝上台後,這趨勢也沒有改變。
沈惟敬也因聽了這個說法,才披上了道袍,甚至還搞來了一個道士的名錄,自稱霞山居士。
但若向酒友們打聽沈惟敬,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不就是那個賣丹藥的嗎?”
成為道士,尤其受皇帝歡迎的道士,必須有一兩樣看家本領。道家本領無非那麼幾樣:青詞,沈惟敬文學不佳,若佳早已去科場用功了。符籙,民間道家有複雜的儀軌來應對驅鬼、和合、安宅、祈福等多種需要,儀軌極其複雜且秘密,若無一生的研習和嚴密的傳承,根本無法習得,沈惟敬也無法從此措手;道家還有一項本領,叫煉丹。煉丹又分內丹、外丹,內丹修煉可溯源至三國華佗的五禽戲、八段錦,以吞吐呼氣,修煉人體內部之丹藥,這也涉及秘法傳承;而外丹,則是自起爐灶,加入不同的藥材、金石、燒製出人可以服食的丹藥。因為涉及高溫燒製,又稱作燒煉。燒煉並不太困難,鄉野之間可以自建高溫土爐,生火的薪柴在山野隨處可采,金石和藥材,通過大運河彙進了北京的渡口碼頭,根據不同藥房可以采買。
燒煉算是修道的最簡單入門之計,於是沈惟敬開始燒煉生涯。每個道士都有不同的丹藥秘方,沈惟敬跟人說自己的秘方由來極古,乃是傳自先秦東渡海外的徐福仙人。當年徐福為始皇帝求不老藥,遠渡海外,卻不再回還,傳說是成了仙。然而他的仙丹藥方雖然沒有留給始皇帝,卻不知怎麼在他的家鄉江浙故地流傳,沈惟敬的祖上也得到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