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2 / 2)

可是,編纂《全宋詞)的工作並未因此而告終。因為一者這個初版誕生在抗戰的烽火中,印數很少,流傳不廣;二者由於還是草創,不免存在許多缺點。比如由於條件和時代的限製,在材料上有許多書不知道或無法見到,致使此編遺漏與錯訛之處在所難免;在體例上,仿照《全唐詩》的做法,首以“帝王”、“宗室”,而殿以“釋道”、“女流”,顯得比較陳舊。解放以後,研究工作者迫切需要一部較為完備精審的《全宋詞》,1940年的版本顯然已不能適應這個要求。因此,中華書局約請唐先生對其舊稿進行改編增補,並作斷句和校勘,準備重新出版。唐先生欣然應允,經過兩年多的辛勤勞動,於1959年6月基本完成了這一工作。

依照唐先生的建議,中華書局又指定王仲聞等對全稿進行訂補複核,作了必要的增修。這道工序完成後,又由唐先生通讀定稿。這樣反複加工,使得此書的質量比舊版極大地提高了。1965年6月,洋洋五大冊的《全宋詞》修訂本由中華書局出版。新版增補作者260餘人,詞作1400餘首(不計殘篇)。除刪去舊稿中經考定是唐五代、金元明詞人的作品和其他偽作外,全書共錄入作者1330餘人,詞作19900餘首,殘篇530餘首。另外,在體例上,重新考定詞人行實和改寫小傳;調整原來的編排方式,一以作者為經,以時代先後為序;增加了若幹附錄,特別是在書末附作者索引,以便查檢。凡此種種,使得這部宏偉的著作麵貌全新,成了目前較完備的宋詞資料書。

這裏需要指出,《全宋詞》雖然主要是唐先生的成果,但與其他學者的大力協助也是分不開的。在幾十年的編纂和修訂過程中,唐先生的同學趙萬裏、盧冀野、任中敏,詞友龍沐勳、趙尊嶽、夏承燾、王仲聞等都對之有所幫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仲聞。他是王國維的次子,學問淵博,尤精詩詞。唐先生改編舊稿的過程中,王仲聞曾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並把自己所作的宋詞長編無私地借給唐先生參考。以後他受任為唐先生修訂加工《全宋詞》,六年辛苦,全力以赴,為提高《全宋詞》的質量作出了貢獻。唐先生多次在一些場合(包括回憶文章)中提到了他的貢獻。這充分體現了唐先生作為一個學者的實事求是的精神。

《全宋詞》修訂本雖已出版多年,但年登大耋的唐先生仍孜孜不倦地搜集材料,不斷地對此書進行增補和修訂。在1980年12月的重印本中,唐先生又把這些新成果以《訂補續記》的形式附於書後。這個《續記》除糾正了若幹錯誤外,又增補了28首新發現的佚詞。當代也有其他學者從事宋詞輯佚工作。近年孔凡禮從北京圖書館藏的珍貴典籍《詩淵》中輯得《全宋詞》編者未及見的佚詞四百多首,編成《全宋詞補輯》一書,已由中華書局出版。可以預期,在《全宋詞》的編纂者及其後任者們的繼續努力下,宋詞這筆珍貴遺產的發掘整理工作將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詞學極盛於兩宋,讀宋人詞當於體格、神致間求之,而體格尤重於神致。以渾成之一境為學人必赴之程境,更有進於渾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關係學力者也。神致由性靈出,即體格之至美,積發而為清暉芳氣而不可掩者也。近世以小慧側豔為詞,致斯道為之不尊;往往塗抹半生,未窺宋賢門徑,何論堂奧!未聞有人焉,以神明與古會,而抉擇其至精,為來學周行之示也。村茲選,倚聲者宜人置一編矣。

中元甲子燕九日臨桂況周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