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6、蕭絕(1 / 2)

太後喜歡蕭乾英是整個乾朝都知道,而不敢評論的事情。蕭伯卿身上有蕭乾英的影子,所以自打二皇叔走後,父皇將蕭伯卿領進皇宮,太後對蕭伯卿很偏愛,那時他才知道這個女人也可以笑的很溫柔很好看,對他卻永遠是冷著臉和厭惡的眼神,他開始討厭蕭伯卿,這個所謂的堂哥。然後他就不再對那個女人抱有希望了。

到後來蕭伯卿弱冠之年,父皇讓蕭伯卿回到筠王府,正式成為筠王,搬離了皇宮,這個女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出奇的平靜,她依舊是對他不冷不熱。

直到父皇駕崩,他登上皇位,宮裏開慶典,蕭伯卿成年之後第一次見到那個女人,那個女人一下子迷上了蕭伯卿,一場宴會下來她的雙眼從未離開過蕭伯卿,蕭伯卿越發的像二皇叔,他知道那女人對二皇叔還未死心,竟然對自己的侄子動了感情,這讓他感覺羞恥和惡心,甚至還創造機會把蕭伯卿召進宮來,甚至對著蕭伯卿捎首弄姿,賣弄風騷,他看的出蕭伯卿對她也及其厭惡,因為自己對那種眼神再熟悉不過。

那女人恬不知恥,蕭伯卿用看螻蟻般的眼神看她,她竟然都毫不在意,依舊熱臉往上貼,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可笑的愛情?他總是冷眼看著他的醜態,嘴角的嘲諷,樂於見她卑微的樣子。

後來邊疆有動亂,蕭伯卿主動請纓去平亂,他猜測他可能是不想再遭受那女人的騷擾,於是他同意了,他忘不了當年他主動請纓的眼神,那一閃而過的狠戾,他知道他有著其他的目的,但是年輕氣盛的他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於是蕭伯卿有了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他的驍勇善戰,為他贏得了將士的心,凱旋之日他卻沒有回來,安將軍說王爺想戍守邊疆的一片清靜。他卻有些遲疑這番說辭。無論如何蕭伯卿都贏得了民心,那時他才覺得的他小看了蕭伯卿。

用曆代君王用爛的手段,表麵上嘉獎,實則剝削權利,收回了一半的軍權,在邊疆的蕭伯卿收到聖旨沒有不滿,很幹脆的就將一半軍權交了出來,反倒讓他覺得有些貓膩,都說帝王容易患疑心病,到如今也不得不相信,江山易攻難守,是慣例,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國家滅亡,又建新國。

一年又複一年,邊疆一直沒有傳來什麼消息,他卻感到有些不安,為了防患於未然,他下了聖旨,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將他召回,封官加爵的是肯定是少不了,不過都是空有名號罷,賞賜金銀珠寶,因為是聖旨,他沒有拒絕的權利,這就是當皇上的好處之一,他猜想蕭伯卿肯定心裏恨他。

他暗中一直派人調查蕭伯卿,後來中原地帶的一股勢力崛起,他分派了人手去調查這件事,他總覺得這股勢力和蕭伯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還有就是那女人派去尋找皇叔的人。查了多年也沒有查到什麼。

蕭伯卿一直沒有娶親,偶然他聽說安將軍家有個呆傻的女兒,年紀適時婚嫁,卻無人問津,他私服去看過,惋惜那一張絕美的容顏,但著實蠢的透頂,這豈不是和蕭伯卿正好相配?再說,安將軍和把請關係這麼好,想必不會拒絕。事情如他所料,兩者都沒有拒絕,本來沒什麼事,誰知那安逸卻不安生,失足落水,醒後還失了憶,差些耽誤了婚期,因為安逸一直被養在深閨,幾乎沒有人見過她,對她的事也不了解,婚禮那天看的人很多。

為了權衡朝野,將安將軍的大女兒納進宮裏為妃,隻是一個女人而已,在宮裏養著也就養著了,他從不在乎她們,於他而言隻是工具而已。

反而對於安逸這個人越來越好奇,她好像不癡傻了,反而伶俐很多,聽安子辰說,自落水失憶後,就不癡傻了,人也開朗了好多。後來的見麵卻讓他後悔將她許給蕭伯卿了,後來賞菊會上安棽歡的驚豔一詩,讓他有些刮目相看,到有幾分欣賞,心裏平衡了許多。

幾次相處下來,發現她的所做所為都深得他心,不帶有目的性,不溫不火,隻是靜靜守候,也許他需要的就是有個人能守著他罷。

父皇重病於榻,身邊照顧他的人卻隻剩下林公公,昔日爭寵的妃子聽聞皇上命不久矣,紛紛謀劃著自己的未來,根本無暇顧及皇上究竟如何,他最愛的蘭貴妃倒是隔三差五的來看他,可他最後還是辜負了她,他的遺詔還是封了那個女人為他的皇後,她瘋了卻成為了最好的結局,至少她避免了殉葬,在冷宮孤獨終老,蕭絕也善待了她,畢竟她是真的關心在乎父王的人。

帝王注定了孤獨,所以他一直封閉著自己的心,讓自己做一個沒有心的人,所有的精力花在了治國上,他絕對是個好皇帝,卻不是個好丈夫,安棽歡的隱忍,宮中所有妃子的隱忍。他記得靜妃剛進宮的時候也是個溫婉的女子,在宮裏時間長了竟變成了這副模樣,尖酸刻薄,眼裏容不得沙子,囂張又跋扈。安棽歡經曆一番折磨,變得這樣溫順,倒是他沒有想到,這也是他比較欣賞她的一點,沒有在這種折磨中瘋狂,反而有所長進,這一點跟他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