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串的疑惑不得不使科學家認真考慮:也許在基本粒子內部存在一種更深層的結構,這種結構尚未被我們所理解。自新世紀以來,在科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一個新的理論逐漸浮出水麵,這就是超弦理論。超弦理論認為,在每一個基本粒子內部,都有一根細細的線在振動,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動一樣,因此這根細細的線就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弦”。
撥動吉他一根弦,你會聽到一個音。撥動另一根弦,你會聽到另一個不同的音調,因為不同的弦振動的模式不同。一個音樂家通過一個吉他的六弦合奏,使這些弦在不同頻率振動,便可創造出無數美妙的音樂。像琴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彈出不同的樂音那樣,粒子內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動模式,隻不過這種弦的振動不是產生什麼音樂,而是產生一個個粒子。不同粒子的性質由弦的不同振動行為來決定,電子是以某種方式振動的弦,上誇克又是以另一種方式振動的弦,如此等等。
弦與粒子質量的關聯是很容易理解的。弦的振動越劇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動越輕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這也是我們熟悉的現象:當我們用力撥動琴弦時,振動會很劇烈;輕輕撥動它時,振動會很輕柔。而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原理,能量和質量像一枚硬幣的兩麵,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大能量意味著大質量,小能量意味著小質量。因此,振動較劇烈的粒子質量較大,反之,振動較輕柔的粒子則質量較小。
依照弦理論,每種基本粒子所表現的性質都源自它內部弦的不同的振動模式。每個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絕對相同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實際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彈奏著不同的“音調”。由無數這樣振動著的弦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偉大的交響曲。
在量子理論中,每一個粒子還具有波的特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現在我們明白了,粒子的波動性就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
以前,我們想象所有的物質粒子都是點狀的東西,沒有空間大小。但現在我們明白了,那一個個點粒子其實並不是一個個實體的點,而是包含有一片片更微小的空間結構,這樣的空間結構的振動乍看起來像是一個個點,是因為我們目前還沒有更精微的探測技術。
物理學家還發現,弦的振動模式與粒子的引力作用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係。同樣的關聯也存於弦振動模式與其它力的性質之間,一根弦所攜帶的電磁力、弱力和強力也完全由它的振動模式決定。
弦本身很簡單,隻是一根極微小的線,弦可以閉合成圈(閉弦),也可以打開像頭發(開弦)。一根弦還能分解成更細小的弦,也能與別的弦碰撞構成更長的弦。例如,一根開弦可以分裂成兩根小的開弦;也可以形成一根開弦和一根閉弦;一根閉弦可以分裂成兩個小的閉弦;兩根弦碰撞可以產生兩個新的弦。
但是當一根弦在時空中移動時,它就沒那麼簡單了。弦的運動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三維空間已經無法容納它的運動軌跡,必須有高達十維的空間才能滿足它的運動(十維空間是數學方程計算的結果)。就像人的運動複雜到無法在二維平麵中完成,而必須在三維空間中完成一樣。
點粒子內部的空間不是三維的,可能還有很多維,這似乎非常不可思議,不過,認真想起來,高維空間的存在完全是合理的。為了看清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水管的例子。我們知道,水管的表麵是二維的,但是當我們從遠處看它時,它卻像是一維的直線。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水管的那兩維很不一樣,沿著管子伸展方向的一維很長,容易看到;而容易繞著管子的那一個圓圈維很短,“卷縮起來了”,不容易發現。你必須走近水管,才能看清繞著圓圈的那一維。
這個例子表明了空間維度的一個微妙而又重要的特征:就是說,我們的宇宙有像水管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大的、容易看到的維 ——我們尋常經曆的三維,也有像水管在橫向上的圓圈那樣的卷縮的維——這些多餘的維緊緊卷縮在一個微小的空間,即使用我們最精密的儀器也根本不能探測它們。
那些看不見的維可能會有多小呢?我們最先進的儀器能探測到百億億分之一米的結構,如果那些維度卷縮得比這個尺度還小,我們就看不見了。科學家的計算表明,卷縮的維可能小到普朗克長度(即10^-33厘米),是目前的實驗遠遠不可能達到的。
進一步的問題就是,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粒子是如何聯係在一起的?假如宇宙是由很多微小的、相互間沒有關係的物質微粒組成的,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像被“隔離”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宇宙中,就會既無恒星,又無行星和生命,隻是一個寂寞的、完全沒有事件發生的微粒集合。
幸運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宇宙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力,是它們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並安排了宇宙間的秩序。這些力從本質上都可歸結為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
這四種力的來源是不一樣的。引力源於物體質量的相互吸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間就存在引力,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電磁力是由粒子的電荷產生的,一個粒子可以帶正電荷,或者帶負電荷,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如果一個粒子不帶電荷,則不受電磁力的影響,不會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強力主要是把誇克結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像電磁力一樣,也起源於電荷,不過隻是誇克間的電荷,物理學家稱之為“顏色電荷”。弱力的作用是改變粒子而不對粒子產生推和拉的效應,像核聚變和核裂變這兩個過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
四種力的相對強度以及作用範圍都有著巨大的區別。從相對強度上來說,假定以電磁力的強度為一個單位強度,則強力要比這個單位大出100倍,弱力隻有 1/1000,引力小到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在微觀世界中,它隻有電磁力的1040分之一!從作用範圍上來說,引力的作用範圍是宇宙範圍的;電磁力的作用範圍在理論上可以達到無限遠,但實際上,大多數物體正負電荷相互抵消,其外部都呈電中性;而強力和弱力的作用範圍則極小,隻能在粒子範圍內發生作用
這四種強弱懸殊、性質各異的基本力,完全控製了我們的宇宙。
超弦理論還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結果:我們的空間結構居然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空間和時間總是無限可分的,但事實卻大謬不然。空間和時間都有自己的最小值:空間的最小尺度為10-33厘米,時間的最小值是10-43秒。因為當空間小到10-33厘米後,時間和空間就會融為一體,空間維度就會高達十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空間還能分割,那也是我們目前所不能了解的了。
事實上,量子理論就是關於“離散的量”理論,“量子”一詞的含意就是“一個量”或“一個離散的量”。早在新世紀過程中量子理論剛誕生時,科學家們就發現,在微小的粒子世界,能量是一份一份發出的,而不是連續發出的。就像人民幣的最小單位是“分”,乒乓球隻能一個一個地買,而不能半個半個地買,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關於事物不可無限分割的例子。
雖然當時科學家已經知道了粒子能量的不連續性,但他們卻不知道為何有這種不連續性,隻是被迫接受而已。但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這與空間的不連續性密切相關。正是由於空間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位,才會影響到基本粒子的能量發射方式。
現在,我們基於時間和空間是連續的舊理論必須被拋棄,在普朗克尺度下,弦是一段一段的,開弦就是一段線,閉弦就是一個圓圈,每一個弦片攜帶的都是一份一份的動量和能量。
空間具有一個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值,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很容易想到:我們宏觀的空間結構是由一份份最小的空間包組合起來,在這一份份的空間包中間,極有可能存在著我們無法探測的空間裂縫!所謂“蟲洞理論”中在空間中鑿開一個洞口的設想,從理論上來說真的是可行的,這就是尋找相鄰空間包之間的裂縫,然後用難以想象的高能量轟開這個裂縫,一個蟲洞就出現了。可以說,小小的十維空間包以及它們之間的裂縫存在於我們空間的每一個角落,隻要我們有足夠的能量,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鑿開一個蟲洞。
新生世紀以前的時候愛因斯坦還有許多的理論的大量的發展是我們每個世紀都需要的理論.並且不斷的流傳下來,不斷發展進步,同時推陳出新達到另外一個不同的境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