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共有1700萬以上的城鎮知識青年在官方組織下走向農村和邊疆。這場被稱為“上山下鄉”的運動,不僅改變了一代知青的命運,對中國社會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知青這一龐大群體中,除了人們熟知的“文革”中下鄉知青,還有一個“無聲的群落”,即“文革”前知青。“文革”前知青約有130萬,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個群體很少發出自己的聲音,以致他們的經曆鮮為人知。2006年,重慶出版社出版了鄧鵬主編的《無聲的群落——重慶1964、1965年老知青回憶錄》,作者是“文革”前從重慶前往大巴山插隊落戶的知青。在沉寂近半個世紀後,他們終於將自己的坎坷經曆,彙集為一部催人淚下、真切動人的紀實文本。回憶錄一經行世,在各地知青中產生熱烈反響,好評如潮,並被《中華讀書報》推選為當年中國大陸出版的百佳圖書之一。
本書作者並不以此為滿足,進而提出編寫一部全國老知青回憶錄的宏大計劃。三年來,包括北京、重慶、成都、長沙、達州的老知青在內的《無聲的群落》(續編)編委會齊心合力,在各地知青的積極響應下,完成了一部近百萬字的書稿,即將印行。本書作者都是1964年和1965年從北京、上海、重慶、沈陽、武漢、成都、長沙、杭州、西安等地下鄉的知青,目前散居在全國二十餘個城市和海外,一個共同的夙願將這些素昧平生的人們凝聚到一起,共同續寫了中國知青史中一段起伏跌宕的開篇。
作為上山下鄉運動的先行者,“文革”前知青是一個具有特色的群體。他們出生於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後,成長於社會政治意識形態最純正,也最具影響力的年代。其中的大多數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被剝奪了學習和就業的權利,不得不到農村去“脫胎換骨”。由於背負著為父輩贖罪的十字架,他們的人生經曆往往比後來的知青更為曲折和坎坷。因為上山下鄉,他們的正常成長道路被打斷,人生軌跡發生急劇的轉變。正是在愈演愈烈的“階級鬥爭”和底層社會令人心悸的殘酷現實麵前,他們的革命激情和虛幻理想很快消磨殆盡。於是,他們又成為知青群體中最早覺悟的一群。
近年來,知青史已經初見成果,知青學也在有關圈子的醞釀之中。在反映上山下鄉史實方麵,主要有史書與口述回憶(回憶錄)兩類性質不同的著述。史書以文本研究為基礎,以史學方法為研究手段,作者追求一種客觀立場,目前還處在宏大曆史的概括和基本事實的還原階段。回憶與口述則帶有更鮮明的個人色彩、引人入勝的情節、強烈的情感傾向和多元的價值判斷。它的好處還包括可讀性強、敘述自由以及廣泛的群眾參與。目前,回憶錄與口述史學在知青史研究中的應用,已獲得廣泛認同。以往人們隻把這些作品視作普通的回憶,很少談及它的學術價值和方法意義。經過近些年的努力,一批有學術價值的紀實作品陸續出現,不僅拓展了知青史研究領域,而且豐富了學術研究的手段。
《無聲的群落》及其《續編》,就是這方麵的經典之作。《續編》收有知青回憶文章近九十篇和近五十首新舊體詩歌。每篇回憶文章基本圍繞個人經曆或某些曆史事件展開。
在記錄“可怕的真實”方麵,續編保持了前編的特色。老知青董大南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16歲那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係。1965年在北京大學的社教運動期間,因為鄰居誣告被勒令退學。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堂堂北大校方竟拒絕向董大南這個天真幼稚、忠誠老實的青年說明處分的理由(董大南:《通往新疆之路》)。長沙老知青王百明因為出身問題,三次高考落榜,最後抱著“贖罪”的願望,到湖南省江永縣落戶。盡管出身卑賤,他卻不乏保爾·柯察金的忠誠和牛虻的狂熱。1967年8月,他明知江永鄰近道縣的“革命群眾”正在對地富分子及其子女大開殺戒,卻義無反顧地從長沙返回江永,不久慘遭殺害。這位向往崇高的青年沒有成為“革命”的英雄,卻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祭奠了一個荒誕、黑暗的時代(鄭文鬥:《王百明罹難四十周年祭》)。如此慘痛的史事,因本書出版避免了湮沒於世。感謝本書編者,由於他們的曆史責任感和不懈努力,當代史中又多了一批真實可靠的寶貴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