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紫砂茶具與中國茶文化(1 / 3)

(一)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又是茶的原產地。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包含物質文化層麵,也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麵。

在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備茶泡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通常稱為“茶藝”;二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境界妙用,即茶道的思想,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啟迪智慧的妙用。廣義的茶道,應該是包括茶藝在內的;狹義的茶道,與茶藝並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內涵、境界妙用”的部分。

陸羽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的著作。陸羽在《茶經》十章中,除了介紹茶的性狀起源、製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藝、要領與規範之外,還闡明了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並強調“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精行儉德”四字,便成了傳統茶道的基本思想內涵。

茶道的精神內涵幾經發展完善,形成了重要的“四要素”——藝、禮、境、德。

1.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茶、水、火、器,被稱為茶藝“四要素”。

茶品主要講求形、色、香、味,並以此作為區分茶葉優劣的標準。目前中國有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形,指茶葉外表的形狀,大體有長圓條形、卷曲圓條形、扁條形、針形、花葉形、顆粒形、圓珠形、磚形、餅形、片形、粉末形等。

色,指幹茶的色澤、湯色和葉底色澤。因製法不同,茶葉可做出紅、綠、黃、白、黑青等不同色澤的六大茶類,茶葉色度可分為翠綠色、灰綠色、深綠色、墨綠色、黃綠色、黑褐色、銀灰色、鐵青色、青褐色、褐紅色、棕紅色等,湯色色度分為紅色、橙色、黃色、黃綠色、綠色等。

香,指茶葉經開水衝泡後散發出來的香氣,也包括幹茶的香氣。鮮葉中含芳香物質約50種,綠茶中含100多種,紅茶中含300多種。按香氣類型可分為毫香型、嫩香型、花香型、果香型、清香型、甜香型等。

味,指茶葉衝泡後茶湯的滋味。茶葉與所含有味物質有關:多酚類化合物有苦澀味,氨基酸有鮮味,咖啡堿有苦味,糖類有甜味,果膠有厚味。按味型可分為濃厚、濃鮮、醇和、醇厚、平和、鮮甜、苦、澀、粗老味等。味型近似區分極難,全靠舌頭的精細感覺。

水,水品以清、活、輕、甘、冽作為區分優劣的標準。“清”指無色、透明、無沉澱;“活”指“活水”,即流動的水;“輕”指比重輕的,一般是宜茶的軟水;“甘”指水味淡甜;“冽”指水冷、寒,尤以冰水、雪水為最佳。陸羽在《茶經》中提到,擇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雨水、雪水是“天水”,烹茶亦佳。水中通常都含有處於電離子狀態下的鈣和鎂的碳酸氫鹽、硫酸鹽和氯化物,含量多者叫硬水,少者叫軟水。硬水泡茶,茶湯發暗,滋味發澀;軟水泡茶,茶湯明亮,香味鮮爽。所以軟水宜茶。

火,活火為佳,活火一是燃料要講究;二是應注意火候,包括火力(急火、旺火、慢火)、火度、火勢、火時,觀火候主要看湯,即觀察煮水的全過程,這是針對煮茶而言的。方法是“三大辨,十五小辨”。明代以後,由於煮茶發展為以開水衝泡,水開即衝茶,此時無須“三大辨、十五小辨”。燃料也已多樣化。“活火”主要指燃料選擇上燃燒值高、燃燒無異味。

器,指飲茶的器具,以宜興紫陶為首選。紫砂茶具工藝獨特,是品茗妙器。古人雲:“壺必言宜興陶,較茶必用宜壺也。”宜興茗壺已成為一門藝術,並形成派係,大體劃分有創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等。除陶瓷外,還有用金、銀、銅、玉器、瑪瑙、玻璃、搪瓷、竹木、椰殼等材料製作的茶具,也別有藝術風味,新材料中以玻璃茶具為佳,特別是品飲形色俱佳的名茶如龍井、白毫銀針、碧螺春等,既可品飲,又可觀嚐茶芽之奇姿美色,可助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