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領銜:劉上洋(3)(1 / 3)

江西老表的樸實厚道,可以說在全國都是有口皆碑的。他們對人對事,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好就好,是壞就壞,不會忽悠人,也不會耍心眼。而且缺乏靈活性,遇到問題不會隨機應變,遇到困難不會伸手,老實得簡直有些可愛。正如國家一些部委的同誌所說的,江西老表從來就是不叫不到,不吵不鬧,不給不要。

江西老表的熱情好客,也是遠近聞名的。有人講上海人不大喜歡請客,不喜歡別人到家裏做客,不喜歡連續幾天陪著一位外地朋友玩。而江西老表卻不是這樣,每當“有朋自遠方來”,他們可是“不亦樂乎”,不僅把客人請到家裏,拿出珍藏多年的好酒,燒上一桌具有當地風味的佳肴,盡情地讓客人品嚐。倘若客人要到什麼地方走走時,他們會主動陪同,不管花上多長時間也在所不惜。江西老表對待客人的情意,就像自家門前奔流不息的小河,清澈而又悠長。

如果說江西老表待人樸實熱情的話,那麼他們對待自己則容易滿足。

容易滿足的結果,一方麵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另一方麵則會導致勤勞刻苦精神的缺失。在江西老表中廣為流傳的“白米飯,木炭火,神仙不如我”,就是一種最典型最形象的寫照。

為什麼江西的百姓創業經濟不發達?誠然,江西老表身上缺乏商品經濟的細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但同時與江西老表缺乏勤勞刻苦的精神也是分不開的。在奉行叢林法則的生意場上,他們沒有浙江人的那種“跑遍千山萬水,吃遍千辛萬苦,想遍千方百計,說遍千言萬語”的勤奮與頑強,沒有浙江人的那種“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吃常人所吃不了的苦,賺常人所賺不了的錢”的刻苦與執著,而是一遇到艱難困苦就灰心動搖甚至敗下陣來。所以,浙江人可以把生意做到全中國,做到全世界,江西人隻能在本地小打小鬧,很難把企業做大做強。

這不由得又使人聯想到另一種浙江人。他們就是移民江西的浙江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於新安江水電站的興建,大批的浙江人離開故土遷移到江西。當時,他們安家落戶的地方都是荒山貧壤。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創業,如今這些地方都變成了全省最富裕最美麗的新莊園,而江西老表世代居住耕作的家園,盡管條件要好得多,但因為他們不願付出過多的汗水而大大落在了後麵。

勤勞刻苦精神的欠缺,既是江西老表人格方麵的一個缺陷,也是江西老表精神層麵的一個缺陷。如果說這種缺陷表現在個體身上時還不至於構成大的危害的話,那麼當它成為一種群體性的缺陷時就是災難性的了。

曆史反複證明,勤勞刻苦精神永遠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哪個地方的人勤勞刻苦,哪個地方的發展就快;反之,發展就慢,甚至停滯不前。

從唐代至清代中期,是江西曆史上最為發達的時期,尤其是宋代,更是江西老表輝煌燦爛的時期。

但是到了近現代,江西卻在滾滾向前的曆史車輪中明顯地落伍了。

可以說,現在的江西老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江西是中國革命的老根據地,本來這是一塊令人向往和崇敬的紅土地,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老區卻成了落後的代名詞。

江西是中國中部的一個省份,曾幾何時,由於既不能享受中國東部的大開放政策,又不能享受中國西部的大開發政策,江西老表這種不東不西的處境,被人戲稱為“不是東西”。

也許是因為經濟發展與全國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不斷拉大的緣故,一段時期,江西老表到外地開會總是不聲不響坐在最後一排,有些人甚至不好意思說出自己是江西人。

江西老表有些被自卑感壓得喘不過氣來。

有人曾把江西落後的原因歸結為交通。毋庸諱言,交通興則江西興,交通衰則江西衰。自從二十世紀初期隨著京漢和漢粵鐵路的建成,南北交通的重心西移,江西的交通樞紐優勢便喪失殆盡,江西因而也就急劇地衰弱下來。

但是,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從根本上來說,是江西老表的觀念和性格導致了江西的落後。

由於思想觀念的陳舊和性格的劣根性,因而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中華民族拉開改革開放大幕並逐步邁向市場經濟時代之際,江西老表卻顯得非常的不適應,顯得非常的困惑和彷徨。

江西老表明顯地感覺到了自身的陋習,也明顯地感覺到了自身的窩囊。

他們也想邁開大步向前進,但步履總是那樣沉重,甚至有些踉蹌。

他們也想揚帆出海闖世界,但總是覺得自己水性不熟,甚至有些懼怕驚濤駭浪。

他們也想開拓創新續輝煌,但總是覺得自己功底不深,甚至有些瞻前顧後。

所以,江西老表要在中國的版圖上重新崛起,就必須徹底衝破傳統觀念的牢籠,徹底改造自己性格的劣根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對江西老表整體人格結構的一種改造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