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講一個常識。一個杯子,如果你常常盛的是清水,你可能用一年,這個杯子還是幹淨的。但是你把墨汁倒在裏麵,一次它就失去原型。現在,有許多人生命終結於消化係統癌症,什麼原因呢?就是從這兒來的。你想那個肉食,它在經過我們腸胃的時候,我們的腸胃是一個什麼樣的現狀?中國的老祖先,特別是道家,他是不吃炒的東西的,他所有的東西都是清燉,蒸。這是對自己的一份保護和關懷。這是常識。但是已經沒人相信了。沒人相信生活就教你相信,地溝油出現了,六個翅膀的雞出現了,硝酸鹽改造的垃圾肉出現了。人們這才明白,原來在家裏吃飯最安全。
現在,人們什麼都相信,就是不願意相信常識。
去年到美國,我聽到了一個理論,把我嚇了一跳,他說那個蛋肉理論、蛋肉營養學是從哪兒來的呢?是當年的蛋肉企業雇傭的營養學家給他們寫的廣告詞。據說,現在你到美國去,如果主人用素菜招待你,你就是貴賓。如果他用肉來招待你,那你就是非貴賓。
我們也知道,古人具有“日行千裏,夜走八百”的能力,但是現在人們已經不願意相信。人們相信什麼呀?相信汽油,所以我們才走到了《2012》。
從求之不得到舍而得之
如果沿著厚德載物這個大前提去追索,你會發現古人給我們創造了很多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方法論。比如說“求之不得”,這個成語真是越琢磨越好,當你去拚命地追逐一個目標的時候,你恰恰得不到它。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你靜靜地坐在那兒,靜靜地坐著,突然發現有一隻蝴蝶落在你的肩膀上,這就是幸福。但是如果你說,哦,原來幸福就是蝴蝶,就拚命地去追、追、追,蝴蝶就再也不回來了。現代人是開著幸福的車子滿世界去尋找幸福,最後把輪胎都開爆了,最後還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姐妹兩人兩種人生觀,姐姐認同安詳,認同在最樸素、最簡單的生活現場尋找幸福。妹妹是一位浪漫主義者,她的理想是在大海邊建一棟別墅,每天早晨,推開窗戶,麵朝大海,春暖花開。但當她在大海邊真的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卻回來了。姐姐就對她講,如果一個人的心中有大海,那麼他就會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看到大海,如果一個人的心中沒有大海,他就是泡在大海裏麵,也不知道大海是什麼。
事實上古人給我們提供的一切關懷都是從這個角度來的。如果大家看過《朱子家訓》,就會發現朱子和現在的父親是多麼不同,他竟然給他的兒子講“勿營華屋,勿謀良田”。現在的家長和老師怎麼給孩子講?一個房門上掛一隻草鞋,另一個房門上掛一隻皮鞋,每天問孩子一次,你是想穿皮鞋呢,還是想穿草鞋?孩子當然說想穿皮鞋。那你就去好好奮鬥。但是沒有人給孩子說穿著草鞋也會幸福,因為幸福在心裏,不在鞋子上。更何況,酷暑季節,穿草鞋就比穿皮鞋幸福。
現在我們教給孩子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幸福觀呢?角逐。但是古人他不這樣講,古人他引導孩子回到內心,回到本體,回到性,回到根。他知道隻要你回到根,就會春來草自青。隻要春天來了,草自然會青,不用你去找的。隻要我們完成一個順,就能得到,省事啊。
現在的教育,隻有一個方向,那就是讓孩子去遠方,最後把孩子的心帶到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地帶。社會上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堪回首的一些事情發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們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弟子規》360句,113件事,本質上是給我們提供了113個回家的入口。
和“求之不得”對應的還有一個單詞“舍得”。事實情況是,當你“舍”之後,“得”自然發生。
老子講無為,原來不懂,怎麼想都想不通什麼是無為,後來有一天,突然明白,無為就是舍得,就是你把欲望的那一部分放下,把追逐的那一部分放下,把去滿世界找蝴蝶的那些辛勞放下,靜靜地坐下來,自然得到,蝴蝶自然到來。
那個杯子已經用了好多年,已經被汙染得很嚴重了,但是當你把汙染的那部分放下、放掉,本體自然出現,這就叫無為。就是舍掉多餘的、無用的、假的,那麼本質的、真的、有用的自然呈現。
老子說,上善若水,擇低而泄,就是講水的無為,水的不爭。
老子講水的不爭是指水不爭山之高,因為它不爭山之高,它才能奔向大海。在老子看來,水的目標是大海。也許有人會說,單位分房子,不爭怎麼能夠得到?如果指標隻有一個。因為房子不是老子的目標,老子的目標在房子之外,老子的目標是到達大海,而不是住在房子裏。一個人把豪宅作為他的奮鬥目標,他的心會被豪宅占滿,上善之水流到豪宅那裏就流不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