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人類文明的曆史告訴我們:人類前行的曆史就是文化史、文明史。有人說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十六、浪跡天涯的人,最渴望的莫過於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家
以色列人都知道,中國人格外鍾情於他們的“基布茲”。因此,每個中國客人來,他們都要安排到基布茲去看看。基布茲像是我們當年人民公社的生產隊,集體生活、集體勞動,大家幹一樣的活,掙一樣多的錢,吃一樣的飯。在這裏不分等級、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貧富貴賤,完全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不少中國人看了都稱讚,基布茲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小社區。
其實基布茲除了表麵的一些形式與我們當年的“大集體”有相似之處外,它誕生的曆史背景,它成長的人文土壤,它體現的精神價值,都是充滿以色列特色的。基布茲是20世紀初一批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年輕人,在猶太複國主義鼓動下,返回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建立的定居點。近百年的建設發展,當年的荒蕪之地都建成了美麗的農莊,數量已達到300多個,散落在以色列各地,像一個個堅強的政治經濟堡壘,成為國家的基礎。今天的以色列,應該說是從基布茲開始的。似乎可以說,當時建起的一個個基布茲,使猶太人看到了建國的希望。
我們參觀的隱流地基布茲在死海邊上。汽車在茫茫無邊的荒漠中行進,前邊突然出現了一處綠洲,茂密的樹林像是一團綠色的雲。走進基布茲像是進入一座萬木蔥蘢、鮮花盛開的伊甸園。一位60多歲的女領導充滿激情地向我們介紹了情況。她原來是寄居南美洲的以色列人,上世紀60年代回到這裏和一些從世界各地回歸的青年人,在沙漠裏搭起了帳篷建設自己的家園。幾十年的奮鬥,他們的理想變成現實。青年們憑著一腔熱血,化腐朽為神奇,化死亡為生機,化沙漠為綠洲,硬是在萬古荒原上建起了安居樂業、溫馨美麗的屬於自己的家園。
國內來的不少人對基布茲的模式製度很感興趣。這裏不免有對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的懷念。因為從基布茲可能回照到我們已經消失了的影子,或多或少可以在基布茲寄托一些情感。
但我以為,對於以色列國家,對於猶太民族來說,基布茲是一麵理想的旗幟,是民族情懷的表達,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基布茲的精神文化意義遠遠大於模式製度意義,象征意義遠遠大於現實意義。
猶太民族是一個長期失去家園,曆盡苦難的民族。一個常年浪跡天涯沒有家的人,最渴望的莫過於有一個家。不管是土房泥窗,多麼簡陋貧窮,隻要可以棲身,可以遮風擋雨。一個滿世界漂泊沒有國家的民族,他們最渴望的當然是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國家,哪怕是不毛之地,隻要可以立足,可以容得下她的兒女。
基布茲就是一個家,既是那些從世界各處回歸的青年們的家,也是猶太人的民族之家。經曆了太多的風霜苦難,經曆了太多的別苦離愁,經曆了太多尷尬無奈寄人籬下的青年們,當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土地一處家園的時候,他們心底的熱情,他們身上的力量,他們頭腦中的智慧都會噴湧而出。
我想,我們從基布茲汲取更多的應是理想的養分、精神的能量和文明的情愫。這就是基布茲留給我們深層的啟示。
十七、隔離牆要拆除,心裏的籬笆也要拆除
餘秋雨一本《千年一歎》成了中東之行的向導,每有不了解的背景和資料,幾乎都可以從中找到,尤其是許多獨到有趣的見解,常常會引發對一地、一物、一人的探尋。隻可惜,翻遍全書沒有找到我們要去訪問的巴勒斯坦過渡政府所在地拉馬拉的影子。
在我的想象中,從耶路撒冷到拉馬拉少說也得大半天的時間吧!畢竟我們要訪問的巴勒斯坦是另外一個國家。其實,耶路撒冷與拉馬拉相距也就20多公裏,還不及北京市中心到通州區的距離,說拉馬拉是耶路撒冷的衛星城一點不為過,如果沒有障礙,開車也就是十幾分鍾路程。我們的行程還算順利,隻是在從以色列進入巴勒斯坦的關卡處停留了十幾分鍾。也沒有什麼出入關的手續,隻是從以色列的車上下來,坐到巴勒斯坦的車上,關卡的大鐵門便緩緩地為我們打開了。當然這是雙方早已協調好的。
一路上,最惹人注目的是以色列為阻擋巴勒斯坦人越境而修築的隔離牆。隔離牆都是用水泥預製板修成,高高的牆板上還有帶刺的鐵絲網。隨著起伏的地形綿延而去,據說有幾百公裏。這倒使我想起了中國的長城和德國的柏林牆。長城是古代中原王朝為了抵禦外來侵略而修築的軍事屏障。長城內外早已成了統一的中國,長城當然早已失去了本來的用途,如今是世界七大文明古跡之一,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二戰以後德國修築的柏林牆,如今也已推倒,成為許多遊客來柏林參觀的景點。長城、柏林牆其實也都是隔離牆,所不同的是時空的不同。縱觀曆史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人類社會經常演繹著一些大同小異、似曾相識的故事。我在想,在21世紀的今天,類似修築隔離牆的事意義何在?是明智還是無奈?是文明還是粗野?以智慧著稱的猶太人難道再找不到一種更智慧的辦法?以科技發達著稱的以色列難道再找不到一種更科學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