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爭鳴,開創了我國古代思想史大發展的先河。其中尤以儒、道、墨、法四大學派著名。莊子學派為道家學派獨樹一幟,而莊子又有其獨特風格。

莊子名周,戰國中葉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約生於公元前369年,卒於公元前286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年輕時曾為蒙漆園小吏,後來一直過著隱居生活。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人物,是老子的繼承者,後世將其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一書的思想與《老子》有著淵源關係,並有較大的發展變化。老子根據所觀察到的宇宙自然運行之道,倡導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天下;莊子則主張清靜無為,以養生全年。老子對盈虛、禍福等對立的現象具有樸素的辯證的觀點;而莊子則對大小、貴賤、死生、壽夭、是非、善惡、得失、榮辱等作了相對主義的解釋。莊子的這種思想,無疑,在社會思想和人生態度上,無論是消極的還是富有啟發性的方麵,對後世均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無情地揭露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拒絕與統治者合作,鄙視富貴利祿,否定鬼神的存在,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肯定。有的學者斷定莊周代表著當時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的思想的觀點,確實有待討論。

《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相傳“內篇”全為莊周所著;“外篇”和“雜篇”有的出自莊周門人或莊子學派之人之手。《莊子》注釋本較多,以清末郭慶藩《莊子集釋》最為詳明。本書即采用該書為底本。注釋根據語境用白話解釋,力求簡明扼要;翻譯根據注釋采用直譯的方法進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曉暢。

本書在注、譯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難免出現訛誤。懇切地希望有關專家、學者、讀者多提寶貴意見。

譯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