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鸞翮有時铩,龍性誰能馴!”
此後謝惠連、鮑照間有此體,如謝之《西陵遇風獻康樂》第二首、鮑之《簫史曲》,皆律體。到了謝眺才作得多了。集中全律體押平韻而且裁對工整者多至八首。共押仄韻及裁對未工者為二十七首。其後,這種作品幾不勝數,如劉繪之《有所思》,簡文帝之《折楊柳》元帝之《詠陽雲樓簷柳》,《折楊柳》,沈約之《傷謝眺》,江淹之《效阮公詩》第三首,任昉之《出郡傳舍哭範仆射》第一首,柳惲之《搗衣詩》第二首、第四首,吳均之《主人池前鶴》,何遜之《臨行與故遊夜別》《慈姥磯》,王籍之《入耶溪》,是其尤膾炙人口者。
第二節律詩的句的組織
律詩的章的組織,前麵已講是顏延之完成的。律詩的句的組織,脫胎更早。蓋卓文君的《白頭吟》中已有: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之句。蘇武《雜詩》亦雲:
“歡娛在今夕,燕婉及良時。”
此實五言律句的萌芽。魏晉人鋪用漸多,而裁對益整。於前錄顏、謝、鮑諸作中,可以概見,然猶呆板生硬得很。如:
“虎嘯深巷底,雞鳴桑樹巔。”
“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
“百城各異俗,千室非良鄰。”
等聯都是勉強湊對,全無詩味,不過粗具偶句之間架而已。直到謝靈運的妙筆施以雕琢繪飾,然後“美輪美英”,庶幾鄰於大成。
大謝紀遊諸作其神工默運,摹畫山水處,實開唐律聲色之先河。觀其名句如:
“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崖傾光難留,林深響易奔。”
“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乃知其功候之深,亦即律詩的進化之又一進步也。梁、陳、隋間人專工琢句。如庾肩吾《泛舟後湖》:“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張正見《賦得白雲臨浦》:“疏葉臨嵇竹,輕鱗入鄭船”;江總《贈人》:“露洗山扉月,霜開石路煙”;隋煬帝:“鳥擊初移樹,魚寒欲隱苔”,皆成名雋。章法既備,句法複成,律詩的進化之組織的一部分已經告畢了。
但專有組織不能稱律詩,必更平仄協隱,聲調鏗鏘而後可。次論律詩的聲調的進化。
第三節五律的平仄
聲調本包括平仄與韻法。律詩二、四、六、八句為韻(間亦有起句入韻者),是中國詩最古最普通的韻法,不必贅論。茲專論平仄。
有句(單句)的平仄,有節(兩句為一節)的平仄,有章的平仄。蓋字與字相協則句有平仄,句與句相協則節有平仄,節與節相協則章有平仄。單句的平仄兼見於古、近體,故勿論。唯兩句相連,各相調協,即謂節的平仄是也。古體中間有之,然較僅矣。節的平仄愈多,則古變近之征也。節節皆有平仄,且互相調協,則全近體矣。
五言詩節的平仄,自五言詩體誕生之日便有了。蘇武《雜詩》中: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之句,已經平仄妥帖了。不過這還是散句。律詩的特點在其對句,故論律詩的平仄當自對節句的平仄起。對句節的平仄蘇武的詩中也有了。如:
“歡娛在今夕,燕婉及良時。”
一聯便是。東漢辛延年的《羽林郎》中亦有數聯:
“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
“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
宋子候的《董嬌饒》中亦有一聯:
“秋時自零落,春月複芬芳。”
謝榛曰:“建安之作,率多平仄穩帖,此聲律之漸,而後流於六朝,千變萬化,至盛唐極矣。”今觀魏晉作品而果然。如曹植之:
“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下錄乃兼組織與聲調而俱律者。其散句之音響入律者更不勝枚計。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居歡惜夜促,在戚怨宵長。”
“丹唇列素齒,翠彩發蛾眉。”
“誌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
詩至陶潛,音節漸入流暢。往往有四五句相連,平仄不亂者。如《丙辰歲八月中於下噀回舍獲》中之:
“鬱鬱荒山裏,猿聲閑且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又如《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作》中之:
“叩枻新秋月,臨流別友生——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
至如下列各聯則亦全乎律句:
“暮作歸雲宅,朝為飛鳥堂。”
“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
“放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顏延之亦有同類的句子:
“側聽風薄木,遙睇月開雲。”
“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到了大謝,不獨屬對葉聲之穩,而且見琢詞運意之工。茲稍摘數聯以為例:
“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
“長林羅戶穴,積石擁階基。”
“銅陵映碧澗,石磴瀉紅泉。既枉隱淪客,亦棲肥遯賢。”
“攀崖照石鏡,牽葉入鬆門。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鮑照集中此類句子更不勝枚數。聊錄數聯,當舉隅:
“亂流灇大壑,長霧匝高林。”
“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
“蜀琴抽白雪,郢曲發陽春。”
“陰崖積夏雪,陽穀散秋榮。”
其實鮑照已經將律體(組織與聲調)完成了。其《簫史曲》除“長”、“霧”、“登”三字失粘,已經是純粹的一首五言律:
“簫史愛長年,嬴女吝童顏;火粒願排棄,霞霧好登攀,龍飛逸天路,鳳起出秦關。身去長不返,簫聲時往還!”
謝眺有《奉和隨正殿下》第十四首,隻一個“金”字失粘,其餘的平仄,比前一首,還要完全些:
“分悲玉瑟斷,別緒金樽傾——風入芳帷散,缸華蘭殿明。想折中園柳,共知千裏情;行雲故鄉色,贈此一離聲。”
梁簡文帝的《折楊柳》隻第六句二、四兩字失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