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此情景,部門經理也迫不及待了,“我想去夏威夷!在那裏我希望天天有美女、美食和美酒相伴!”隻聽見“嗖”的一聲,他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時候,他們的老板則非常平靜地說道:“我希望這兩個白癡午飯後馬上回到辦公室給我幹活。”
這個大家聽過一百遍的笑話就告訴我們一個在職場最基本的道理:
在職場混,永遠要讓領導先開口說話,自己千萬別先插嘴。
中國式飯局
“飯局”這個詞彙起源於宋代,已經有1000多年的曆史。
“飯”不用解釋,這個“局”就有學問了。“局”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後來再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飯”與“局”的組合,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形容得特別貼切。因為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
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開趙國數十年之太平。曆史上類似的著名飯局特別多,項羽的“鴻門宴”、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等等。所以飯局飯局,飯是假的,局才是真的。飯局這飯,不是那麼容易咽下去的。
當然了,這些個說出來比較嚇人,別聽了以後晚上朋友請吃飯你都不敢去了。咱該去就去,隻要不請客就行。
現在的飯局當然沒有以前的那麼凶險,隻不過是一種社交方式。從咱們中國人的性格和習慣上來看,這還真的是最好的社交方式了。因為中國人崇尚民以食為天。在中國,任何事兒都離不開這個吃。
謀生叫糊口,崗位叫飯碗;受雇叫混飯,花積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歡迎叫吃香;受到照顧叫吃小灶,不顧他人叫吃獨食;受人傷害叫吃虧,男女嫉妒叫吃醋;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猶豫不決叫吃不準;負擔太重叫吃不消,負擔太輕叫吃不飽;不能勝任叫幹什麼吃的,負不起責任叫吃不了兜著走;辦事不力叫作吃幹飯!就連我們領導看到我也說我有時間不研究業務,淨研究這些沒用的,是不是吃飽了撐的!
因為我們太愛吃了,所以吃是一種共識,在陌生的關係下,用吃來連接彼此是最好的接近對方的方式。
在飯桌上能聊的永遠比在會議室多,倆人第一次見麵麵相覷,沒別的東西,就會很尷尬。如果這個時候你倆麵前擺著一碗紅燒肉,立馬就有話聊,喜歡吃是個話題,不喜歡吃它也是個話題。所以,在中國,飯桌上辦事成功率要比會議室高很多。
於是我們生活中的飯局就會非常多,結婚有飯局,升學有飯局,賠禮有飯局,辦事有飯局,過節有飯局,跳舞有飯局,開會有飯局,打球有飯局,電影收官有飯局,開業有飯局……實在沒什麼借口了,哎呀,今天天氣不錯,晚上攢一局吧!
有的飯局跟親朋好友純娛樂,沒什麼講究,比較輕鬆;有的飯局可能是戰友聚會老友相逢,要拚酒力,痛並快樂;還有的飯局,名利場上的事兒,還真得懂點兒規矩。
從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順序,從誰先動第一筷到什麼時候可離席,都有明確的規定。
比方說,靠裏麵正中間的位置要給最尊貴的人坐,上菜時依照先涼後熱、先簡後繁的順序。吃飯時,須等坐正中間位置的人動第一筷後,眾人才能跟著各動其筷。
飯局開始時,主人一般要講上幾句話,之後便開始勸酒。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客人一般也要喝完。不但主人要勸酒,客人與客人之間也要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的理由,酒席遲到者還要“罰酒三杯”。
吃完飯後,還不能馬上走,往往還要聊上一會兒,以增進感情。等坐中間位置的人流露出想走的意思後,眾人才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這規矩太多了。
我們領導從來不喜歡帶我去飯局,就是因為第一我太能吃,第二我太實在不懂規矩。人家前幾道菜上來的時候,都等大領導提酒呢,我直接喊,“服務員,給我來碗米飯!”
這還隻是麵兒上的規則,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學問你參加多了以後才能體會。比方說請客,人家什麼時候找你說明你在這飯局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提前幾天找你那是真要請你,提前半天找你那是讓你作陪,等上菜了才找你那就是湊數的,已經吃半天了再找你,那就是讓你去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