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您仔細想一下,你這幾百塊錢在這個時代能幹什麼呢?
有個老頭,退休金漲了100塊錢,老頭很高興,全家人研究這100塊怎麼花。兒子說小孩兒要上學了,給孩子做教育經費吧;兒媳婦說家裏電視太小了,換個電視吧;老伴兒說還是存銀行保險,定期一年利息能有三塊兩毛五呢……
老頭兒說拉倒吧,那點兒利息去吃小吃都不夠。一家人想來想去,覺得這100塊錢實在是幹不了什麼,最後買彩票了……
這畢竟還有個希望啊……
所以兄弟們,個稅上調給你們節省下那兩百來塊錢,我建議你們還是買彩票吧。
我特意查了一下,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1980年,隻征收了18萬,而現在現在接近1500億元。在過去二十多年中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增加了近百萬倍,可是問題是我們現在掙的錢不是以前的一百萬倍啊。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現在的錢已經不是過去的錢了。物價等級完全不一樣,小時候兜裏揣五毛錢就覺得很富裕,小零食幾分錢,公交車兩毛錢,羊肉串兩毛錢。現在你試試,小零食漲了一百倍,還都是添加劑;公交車漲了五到十倍,服務態度還特別差;羊肉串漲了十倍,而且肉還越來越少,最惡心的是,還很有可能不是你想象的肉。
房價漲了幾十倍,菜價漲了幾十倍,油價漲了幾十倍,就連你去給紅十字捐款,以前捐個一毛錢人家都高興,現在黨員都得兩百以上。你說這錢能一樣嗎?
我們一麵調高了個稅起征點,給一些老百姓省下了幾百塊錢,另一方麵物價越來越高,瞬間那錢就蒸發掉了,花錢比排放二氧化碳都容易。排放二氧化碳還能聞個味兒,但是花錢你都不知道怎麼花沒的。
所以降低物價才是王道。都說藏富於民,老百姓有錢了,就沒那麼多毛病。現在總是看這個領導不順眼,看那個機構有問題,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咱有多麼正義,眼裏容不得沙子,而是貧富差距太大造成富人與窮人的關係對立起來了。所以老百姓覺得不公平。
如果收入分配合理,大家都有錢花買得起房子車子,那錢多錢少也就不像現在這麼激化了。
而恰恰相反的是,有關部門的控製力度往往是從老百姓身上下手,而不去觸碰那些真正的獲利群體。就導致了房價控不住,油價控不住,菜價控不住,肉價控不住,水價控不住,電價控不住,藥價控不住,路橋收費控不住,打車費控不住,手機話費控不住,學費雜費控不住,食品安全控不住,到最後控製住的隻有新浪微博……
在麵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時候,他們想的和做的,都是一句話:漲我的價,讓老百姓花去吧……
所以,我總結了一下,在我們這兒,花錢一共有四種境界,您看看您到了哪種境界。
第一種,花大錢,辦小事兒。第二種,花小錢,辦大事兒。第三種,不花錢,也辦事兒。
第四種,堪稱花錢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兒。
你二嗎
中國語言真的很神奇,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數字,就能夠非常形象具體地形容出一個人或事的基本特征。
先來給大家先做個測試,測測您“二”了沒。聽聽以下的這些事兒,您幹過幾樣:
上課進錯班,上樓走錯層,坐車下錯站,熟人叫錯名,有病吃錯藥,招呼打錯人,洗澡忘拿毛巾,回家進錯大門,話到嘴邊說不出,提筆忘字想出神,買東西付款忘找錢,不拿東西就走人,東西在手找不停,走路撞樹撞大門,上趟廁所忘帶紙,沒帶鑰匙就鎖門,好東西扔到垃圾箱,發條短信還發錯人。
如果您幹過一到三件類似的事兒,說明您還是正常人;如果您幹過三到五件類似的事兒,說明您大腦需要休息了;如果您一個月內幹過十件以上類似的事兒,甭想了,鐵定純牌兒二貨,不適合在地球生存,趕緊回火星吧!
我們來看看百度對“二”是怎麼解釋的:二,指一個人很傻,很不給力。如果對一個自己很熟悉的人說“二”,並不含貶義,隻是開玩笑或對他的行為很無語。也就是二百五簡稱。
拋出書麵定義,其實在生活當中“二”的精神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體現。
上公交車,拿出公交卡咣當一下扔進投幣箱了。
發現手機不見了,翻遍包包以及各個角落,都沒找著。一屁股坐地上,從口袋裏掏出手機,給大家群發短信:我手機丟了。
鄰居忘了帶鑰匙,從我家陽台翻過去,在屋裏找到鑰匙後,又從陽台翻回來,再打開自家房門。更讓人無語的是,我自始至終在陽台接應著,都沒覺得哪兒不對。
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們台中午出去吃飯,要了幾個菜快要吃完了,這時候黃歡指著一個菜問我:“哎大銘,你看人家這蘿卜,怎麼雕的花啊,每片都有一樣多的洞洞?”
我看了一下,然後善意地跟歡歡說:“親愛的,你說的那是藕!”
現在的“二”患者越來越多,很多優秀的二貨都是從小培養的。我們小的時候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文化熏陶,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他們眼裏,我們這些人已經太老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