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攝影日記(2)(3 / 3)

等領導們激情澎拜的演講完畢後,奇石愛好者們紛紛湧入展場,認真的欣賞,熱情的評點那些神奇造物,精玉良石。看著他們人頭攢動,熱情高漲的樣子,我再次尾隨人流進入展區,拍攝了一些花絮,留著寫博,爭取達到圖文並茂,聲情並茂的效果。嗬嗬,可是我才疏學淺,無從下筆,無法準確的表達觀後感,就這樣記篇流水賬罷。

離開書院來到步行街,這裏更是熱鬧,商家和買者都在討價還價,我匆忙間拍攝了幾張圖片,看到一塊色澤美麗的石頭,問了一下老板,她說那塊石頭是什麼什麼地方生產的美石,報價680元,我趕緊放下。走了幾個攤位,聽到的價格更是嚇人,一塊小小的石頭可以抵我全部的家當,比黃金還貴,怪不得人家常言寶石寶石怎麼的金貴,今日一觀,果然……

汝城縣嶺秀瑤族鄉采風花絮

嶺秀瑤族鄉地處郴州市汝城縣西南邊陲,距汝城縣22.5公裏,西與廣東接壤,北與資興毗鄰,全鄉總麵積114.8平方公裏,其中林地麵積15.3萬畝,耕地麵積9075畝(水田7682畝,旱地1393畝)。

全鄉轄聯和、香嶺、塘茶、古橋、寶南、永利、東山、長洞、大興、大源、蒲竹、三合12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152個村民小組,境內瑤、漢、侗、壯等民族雜居,全鄉總人口1045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8230人。瑤鄉境內山重水複,秀水青山,鄉政府駐地位於浙水河畔陳家嶺旁,故名嶺秀。1950年屬第三區,1955年味東長鄉,1958年成立雄為人民公社,同年十二月與文明、薑陽合並為文明公社,1962年劃分為嶺秀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嶺秀瑤族鄉並沿用至今。近年來,該鄉突出抓好三大產業,即旅遊產業、小水電產業、規模農業等。全鄉總人口1045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8230人。2007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16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990萬元,財政總收入325.4萬元,人均純收入768元。

2011年8月20日,我們縣攝協和嶺秀瑤族鄉政府聯合舉辦了一場采風活動,用影像記錄勤勞善良的嶺秀人們在政府扶持下種植各種水果和蔬菜創收的喜人景象。

當飛馳的汽車載著我們同行的數人來到那山巒起伏,峰巒疊嶂的水果、蔬菜基地時,我完全被眼前這片綠色的山野迷著了,那抹青翠,那片果林,那披紅掛綠穿著盛裝在采摘朝天椒的瑤族妹子,那蜿蜒盤轉的公路,那一張張帶著淳樸笑顏的臉龐,無不令我感到親切萬分,聯想翩翩。

喜觀果農、菜農采摘和包裝販賣運輸,再看那樹枝上的碩果累累,我由衷的為農民兄弟姐妹們感到高興,在分享他們喜悅的同時,更感到這次的攝影采風活動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自己能拍出好片,為他們好好做宣傳,吸引更多外地商人來投資。引進更多外來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就是我們攝影的目的,為了不虛此行,我努力穿梭在自己分工的攝影區域,盡力而為的做好這次份內之事。

一路行行攝攝,分享著農民們豐收的喜悅,也沉醉在眼前這片風光明媚的山野間。我們汝城地處崇山峻嶺之間,交通不便,這問題有如瓶頸一般緊緊掐住了我們縣的經濟發展,很多特產養在深山不為外界所知。有時候,真的讓人深感無奈。

看著眼前豐碩的板栗、水晶梨、朝天椒等掛滿了枝頭,我隻能默默地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能賣個好價錢,不枉辛苦勞作了大半年,這裏寄托著多少人家的希望和夢想哦。

聽鄉幹部說,因為這裏的僻塞,很多信息都無法及時傳達,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他們去通知那些村幹部開會,通常從這個村走到另外一個村需要三四天才能到達。有時候明明看到那村子就在對麵山窩裏,可是峰回路轉,爬山越嶺後又要幾天的行程。看來家鄉要發展,修路真的是首要項目。交通發達才是促進經濟靈活的法寶。

行攝了一天,閱盡嶺秀的美景,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山民們的艱辛。在那華燈初上時,揮手告別那在燈火下搖曳生姿的瑤族妹子。那些迷人的身影慢慢的融進了夜色朦朧中,我們也匆匆返程。那些烙進腦海的美景,那些所講所聞,將刻畫進我的生命裏,令我久久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