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詩秀
從單位下崗後,我擺過地攤,搞過推銷,還跑過保險,但種種工作都不如人願——收人低、活兒苦、還處處遭人白眼。生活的艱辛,讓我心中不止百次地起過與丈夫離婚的念頭。他是個老實巴交的工人,工薪少,又少言木訥,讓我難以看到光明的一天。
母親知道我的想法後,問我,離了婚,兒子怎麼辦?他還小,才7歲啊。我無言以對。我輕聲說:可是,這種苦日子真讓人難熬啊!”
母親說,苦什麼苦,大躍進那會兒,我跟你爸三餐就兩根紅薯,不是過來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與家人一起相依為命。接著,母親給了我一本書,她翻開其中一頁說:“讀讀吧,它會讓你感動。”
那是一個上世紀80年代一對母女相依為命的故事。父親英年早逝,女兒又患上了小兒麻痹症,隻能長年坐在輪椅上,母女二人就靠母親在街道做清潔工的一點兒微薄的工資維持生計。
這一天,母親洗涮好晚餐器具,輕輕地來到女兒的床邊。女兒的小床擱在廚房裏,因為廚房內的火爐使房間異常的溫暖。
母親微笑著說:“孩子,我想去趟叔叔家,去把他們家的收音機借來聽,你說好嗎?”
那時,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收音機是人們普遍感到新奇的東西。這時,女兒感覺到了睡衣口袋裏的那封信,那是上午郵差送來的。她迅速地抓住母親的手說:“不,您別出去了,您已經太累了,媽媽。”
母親坐在床上,緊挨著女兒說:“孩子,你一定以為媽媽把你今天的生日忘記了吧?”
是的,那一天就是女兒的生日,她整滿11歲。女兒將她的手放在口袋內按住信,以免信紙嚓嚓作響,說:“媽媽,我自己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
母親的臉上浮上了慈祥的微笑,吻了吻女兒的額頭,說:“我愛你,孩子,你知道,媽媽多想送你一件禮物呀!”說完這話,母親的眼圈兒紅了。家中太窮,她實在沒錢買給女兒一件像樣的禮物。
女兒擦去媽媽眼角的淚說:“媽媽,有您的愛,我就夠了,這就是您給我的最好的生日禮物。不是嗎?”
“我還是去借收音機吧,今天會有個令你吃驚的節目,我很快就會回來的。”母親站了起來,解開自己的圍巾搭在女兒的肩上,說,“在我們睡覺前,將有精彩的節目,你等著吧。”她笑了,臉上勞累和憂慮的痕跡,似乎都消失了。
女兒注視著母親走進風雪之中,那瘦弱的身影不久便溶入了慘白的世界。
她覺得喉嚨似乎被什麼堵住了,於是低頭又重新讀起那封信來。
那封信是母親寫給廣播電台的,廣播電台退了回來,後麵還有一封電台的複信。女兒匆匆地讀下去——
“好心的同誌們:你們好!本月26日將是我女兒11歲生日。我知道每天晚上8點30分,你們有一個‘幸福家庭’的節目,節目裏你們都會念生日祝福。因此我懇請你們在這一天,也能念念我女兒的名字,並給她以生日祝福。她患有小兒麻痹症,躺在病床上就快11個年頭了,但她從不抱怨,並堅持自學課程。我希望你們在廣播中能這樣說:可愛的傑英小姑娘,今天是你11歲的生日。祝賀你,因為你是一個勇敢而堅強的孩子,應該得到最好的運氣,祝你生日快樂。”
信的末尾是電台的回信:
“尊敬的傑英母親: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幸福家庭’的生日問候節目至本月25號因故取消,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