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1527—1602),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原名林載贄,號卓吾、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龍湖叟等。福建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回族。李贄出身於航海貿易世家,自幼熟讀詩書。嘉靖三十一年(1552),26歲的李贄考中福建鄉試舉人。30歲至54歲為官,曆任河南共城(今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禮部司務、南京戶部員外郎等,萬曆五年(1577),出任雲南姚安知府,深感受人管束之苦,3年任期未滿便毅然辭官歸隱,專事著述講學。他初到湖北黃安,和耿定理共同講學,但與耿定理之兄高官耿定向有不同見解,定理去世後李贄移居麻城芝佛院,得到周思久、周思敬的接待。聚眾講學,放言高論。李贄在《焚書》中多次揭露耿定向的假道學,受到耿定向門徒的攻擊,萬曆二十八年(1600),從湖北麻城輾轉到河南商城,最後避居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區)馬經綸家中。萬曆三十年,被張向達奏劾下獄,寧為玉碎,自刎獄中。表現出為真理獻身的思想家的高風亮節。

李贄著作等身,內容廣泛。史評類著作有《藏書》、《續藏書》、《史綱評要》、《批點皇明通紀》。書答、雜述類著作有《焚書》、《續焚書》、《三教妙述》。四書類著作有《四書評》、《道古錄》。易經類著作有《易因》、《九正易因》。關於道家的著作有《老莊解》。關於佛家的有《道餘錄》、《心經提綱》、《淨土訣》。此外還有評選類、小說批點類、戲曲批點類、輯選類著作多部。著作集有《李氏叢書》、《李溫陵集》、《李氏全書》、《李氏遺書》、《李卓吾遺書》、《枕中十書》、《李卓吾秘書》、《李氏六書》、《時用通俗雲箋》、《李氏尺牘全稿》。因為李贄著述頗多,還有十餘種存疑待考。李贄著作版本很多,他在世時著作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李贄雖然被明政府加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著作也被列為禁書,但要把流傳至今的版本羅列出來,數量也很可觀。

李贄是明中葉啟蒙思想家。在文藝理論方麵他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說”,認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實的思想感情。他反對尊古,“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批評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之風。他大膽打破封建士大夫對文學的偏見,推崇《西廂記》、《水滸傳》等通俗文學。評點過《忠義水滸傳》、《三國誌通俗演義》、《西遊記》、《繡榻野史》、《列國誌傳》等小說。評點過《西廂記》、《幽閨記》、《琵琶記》、《荊釵記》、《紅拂記》、《浣沙記》等戲曲作品。李贄是通俗文學的批評家和研究者。李贄的散文,擺脫了傳統古文的格局,以表達思想為主。李贄的詩歌,大多數不事格律雕飾,以表達真情實感為主。李贄所輯“世說體”小說《初譚集》借前朝故事,表達啟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