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也頻(1903—1931年),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胡崇軒。1903年5月出生於福州的一個戲劇世家。五歲時入私塾上學,十一歲時進外國教會開辦的崇德小學。他愛好文藝,喜愛演戲。因父親經營的戲館破產,他被迫停學,1918年進一家金鋪做學徒。

1919年,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閱讀上海報紙,引起了他對外部廣大世界的關注和向往。1920年春,因不堪忍受鋪主的欺淩,憤然逃往上海,進浦東中學就學。一年多以後,他父親將他送到大沽口海軍預備學校學習機械製造。因學校停辦,去北京度過了三四年窮困的流浪生活。

1924年,胡也頻開始創作小說,在《京報》副刊《民眾文藝周刊》發表的《雷鋒塔倒掉的原因》一文,曾引起魯迅的關注。1925年,他與丁玲相愛。1928年春,他們遷居上海,主編《中央日報》副刊《紅與黑》。1929年1月至8月,又創辦了《人間》半月刊。當時受到革命文學運動的影響,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列寧主義的書籍,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創作上也出現了新的活力。他在1929年寫作的中篇小說《到莫斯科去》,標誌著他的創作正在向革命文學轉變。

1930年春,胡也頻去濟南省立高中教書,熱情支持學生成立文學研究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文學,受到學生們的擁護,但卻遭到反動當局的迫害。5月,被迫返回上海。在此期間,他創作了長篇小說《光明在我們的前麵》。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豐滿形象,揭示了革命青年的光明前途。作品發表後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和不少進步青年的好評。同年8月,胡也頻加入“左聯”,被選為執行委員和工農通訊委員會主席。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被推選為將於1931年11月在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代表之一。

1931年1月17日,胡也頻在東方旅社準備參加黨的重要會議時,因叛徒的告密,與柔石、殷夫等一同被捕。2月7日深夜,他與柔石等二十四位戰友一起被國民黨秘密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