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出生時都是平等的,既無貴賤之分,亦無貧富之別。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將來也要赤條條地離開這個世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就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就是短短的幾十年或上百年。因此,人們常說:人生如寄,歲月如梭。生命是短暫的,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而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則可以依靠每個個體的努力,不斷地得到延長和開拓。
穆孟傑是一位尋尋常常的盲人農民。命運似乎對他很不公,讓他從小失去了光明,終生生活在黑暗裏。但是,他沒有沮喪,沒有抱怨,更沒有妄自菲薄、自暴自棄。他不相信命運不可改變,不相信盲人就該被人瞧不起、就該低人一等。
夢想有多高,生命就能走多遠。
穆孟傑用自己的生命去同命運抗爭,大膽地挑戰殘疾人生存和發展的極限。十三歲他就出門遠行,四處流浪,拜師學藝。依靠自己堅忍頑強的努力,他掌握了謀生的技能和本領,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創造了個人事業的輝煌,成為十裏八鄉受人景仰、被人敬重的名人。
然而,他的心更大,他的胸懷更為寬廣。他立誌發願要為盲人辦學,幫助成千上萬與自己處境相同的殘疾人。他要用自己的榜樣,教育他們擺脫自卑,走出自閉,分享陽光和幸福,共享自立自強和人生成就的喜悅與快樂。他十幾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為著自己的這個夢想而奮鬥。他的夢想,就是為許許多多的盲人插上成功的翅膀。
為此,穆孟傑可謂傾家蕩產,代代相繼,傾己所能。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努力去點燃成百上千的盲人的生命;用自己高貴的心靈做燈,去照亮盲人們黑暗無光的生活。
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
這是怎樣的一種選擇!
說他是人間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說他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說他是當代的民間藝術家、慈善家、特殊教育家,似乎有一點兒誇飾。而穆孟傑本人向來都不喜歡作秀,不喜歡拋頭露麵,更不喜歡沽名釣譽。他隻是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在做事,在竭力幫助盲人,為許許多多的家庭分憂,為政府和社會解難。他有著可貴的擔當和奉獻精神,他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因此得到了不斷的拓展和伸延。他,無疑有著菩薩的心腸,盜火者的品行,濟世濟人的高尚情懷。
在我們身邊,生活著八千五百萬殘疾人。他們隻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因此他們是人群中的少數,也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但是,他們同我們健全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他們不是我們人類中的另類,更不是異端,他們是我們無法割棄的一部分。他們是殘疾人,身體有殘缺或障礙的特殊的人。殘疾永遠都是相對的。身體殘疾的他們,或許反而會擁有更加發達的頭腦、更加高貴的思想或品質。
而我們每一個健全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其實也會有某些階段處於“殘疾”的境況。比如出生後的嬰幼兒期,我們完全都是無助的“殘疾人”,必須依靠父母和他人的悉心照料;當我們年邁衰老以後,我們也可能行走不便或者大腦退化,成為一個身體有殘缺疾病的人。因此,我們誰也不要輕視殘疾人,誰也不要對他們——我們人類的一部分、一個特殊的群體另眼相待。
我們應當像穆孟傑那樣,用愛心、耐心、細心和熱心,去善待身邊的殘疾人。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向他們伸出援手;盡己所能,去鼓勵和幫助每一位殘疾人,給他們插上實現夢想的翅膀,幫助他們勇敢起飛,去搏擊人生的萬裏長空!
在本書的采訪創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邊建國、方竹學同誌,河北教育出版社郝建國、高樹海等同誌,中共平鄉縣委宣傳部、平鄉縣文明辦有關同誌和孟傑盲人學校多位師生的鼎力支持與熱情幫助。穆孟傑老師在百忙之中多次接受作者的采訪,穆華飛老師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及影像資料,協助核實了本書的有關信息。在此,謹一並致以誠摯謝意!
2013年6月—2013年12月 一稿於北京
2014年1月—2014年2月 二稿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