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盲人的夢想
穆孟傑是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平鄉鎮東辛寨村的一位普通農民,1965年出生,今年四十九歲。自七歲起雙目就完全失明,從小便被人譏諷為“瞎子”“傻子”,受盡了歧視,也培養起了他自尊、自強、爭氣、能吃苦的優秀品質。
穆孟傑沒上過一天學。小時候,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不被人輕視、不被人瞧不起的有用的人。從十三歲開始,他拄著一根竹竿,獨自一人外出流浪,經曆過乞討、說唱賣藝,體驗到了人間的種種炎涼和辛酸。在流浪求生的過程中,他漸漸認識到:隻有靠真本事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必須學到真本領、真能耐。他想進盲人學校讀書,卻因家境貧寒無力支付學費而作罷。因此,他發誓:將來自己有了錢,一定要為盲人辦一所自己的學校,免費教他們本領。
穆孟傑沒有放棄任何拜師學藝的機會。通過最原始的、民間化的“拜師傅”當學徒的方式,他相繼學會了拉弦說書、針灸按摩、心理谘詢等。由於刻苦用功,執著努力,他終於成了石家莊、保定等地區遠近聞名的說書藝人。運用自己掌握的技能,他成功地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從此在賺錢謀生、發家致富的路上越走越遠。
穆孟傑成功了。人們敬重他、欽佩他,認為他比一個健全人都強得多。許多姑娘愛慕他、追求他。他為父母翻蓋了新房,娶上了漂亮的妻子,生兒育女,又為自己的小家建起了平鄉縣頭一份的磚瓦房……用自己的奮鬥、拚搏,他為自己、也為盲人贏得了尊嚴。
20世紀90年代,穆孟傑成了百萬富翁,他卻毅然放棄了賣藝賺錢的豐厚收入,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因為,在他心中,那個更大的夢想始終在召喚——為盲人創辦一所屬於他們自己的特殊教育學校。
穆孟傑,一位盲人農民,以自己堅定不移的意誌、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勤勤懇懇的努力,曆經百般苦難,終於在兩三年之後,成功地建起了自己的學校。他一步一步地踐行著自己的諾言:為盲人辦學,幫盲人自立。他最見不得盲人被人遺棄和蔑視,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他要以一己之力,竭盡所能地去幫助盲人,把他們從不被公正對待乃至被虐待、被輕視、被侮辱的境遇中解救出來。
十幾年來,穆孟傑始終堅定地走在實現自己宏大願景的道路上。他的學校向所有的盲人開放,不設入學門檻,不收任何費用,一直到學會本領後才讓盲生畢業……一位盲人用自己純潔無瑕的心靈行善,他的心意和善行,恩澤了許許多多的盲人及其家庭。二百四十七名盲人從這所學校學成畢業,眾多盲人走上了自強自立的道路,不僅靠自己養活自己,甚至還成了家庭的頂梁柱。
所有這一切,都是穆孟傑希望看到的,也正是他為之奮鬥了半生的理想和抱負。
四十多歲的他,頭發過早地斑白了,身體也出現了一些毛病。原先的百萬富翁變成了舉債八十多萬元的“百萬負翁”……他的付出、奉獻和犧牲,實在是太大了!
然而,穆孟傑覺得,這一切都值得!因為,他是盲人,“盲人就該幫盲人”。如果盲人自己都不自尊自強,自己都不幫自己,那麼,這個社會,誰還會來幫盲人?
在穆孟傑高尚品行的感召下,妻子、兒女、親人們眾星拱月,共同成全穆孟傑的美夢。盲人教師、健全教師、誌願者,紛紛加入穆孟傑的教育團隊。政府部門、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競相伸出援手。眾人拾柴火焰高,孟傑盲人學校走上了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穆孟傑被評為“全國自強模範”……各種榮譽,各種支持,潮水般湧來。
穆孟傑沒有暈頭轉向,更沒有陶醉自滿。如今的他,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要把學校辦成全國盲人特教中心或培訓基地,辦成中國的“百年名校”!
這是一位普通中國農民的夢想,這是一位平凡盲人的夢想。他的夢想,或許隻是一個人的夢想,一個盲人的夢想。但是,正是因為中國擁有千千萬萬同他一樣愛做夢、敢追夢、肯拚搏、能奮鬥、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犧牲的普普通通的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才能美夢成真,心想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