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用這句話作座右銘:“星星雖小,可貴的是,它發出來的是自己的光。”用這句話來形容本書是最適當不過的了。
《塞上江南踏歌行》文章不算多,由五大塊組成:
一、五泉新月初照人。
二、塞上江南踏歌行。
三、屐齒蒼苔喜留痕。
四、碧水藍天鮮荔紅。
五、花枝招展嶺南春。
這些文章的特點之一是大部分文章都在報刊上發表過,具有可讀性,時間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末。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具有我國工業化強國打基礎時期和我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鮮明特點,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曆程的反映。坦言之,它也是由新中國培養起來的新一代知識分子,在“豪邁的事業,豪邁的人”的風風雨雨的建設裏程中心靈曆程的一個真實的記錄。特點之二是這些文章的作者就是祖國建設者的一員,這些文章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是作者內心“潮汐”的真實流露和表述。換言之,它們是質樸的、純真的。同時,這些文章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文章中的那根“弦”,與社會生活中的那根“弦”,彈出來的聲音是和諧的、統一的。它們感動過作者,因而是有感而發的。特點之三,它們不是專業作家、專業詩人的作品,它們僅僅是一個建築工程師專業之外的業餘“副產品”。前者與後者之間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但,這僅僅是相對而言,而不是絕對的。
本書既沒有黃鍾大呂之聲足以振聾發聵,也沒有鶴嘯長空的清澈之音令人意逸神飛,它僅僅是一個建築工程師以平常心,寫平常事罷了。
讀者讀後,不說“上當”,或付之一笑,或也與我有點感同身受,那麼,我就心滿意足了。
最後,我要說明這本集子還有十多篇文章沒有收進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文,反映了當時建築市場招投標的一些真實情況,當時自治區的一位領導批示在報社內參刊物發表,故未收入。最早在《廣州日報》發表的《義兒入團的故事》及其他報刊發表的十多篇文章,雖多方搜集,結果未能如願,也隻好棄之不收了。
以上文字權作自序,不妥之處,懇請指正。
黃穀丁
200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