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從湖北孝感移居川北四麵山南麓的劉氏家族為了彰顯和銘記族長的功德,在四麵山南麓的官道上修建了一座孝德牌樓。劉氏家譜記載了這位族長在遷徙途中搶救被山洪衝走的母親時自己不幸遇難的事實。
劉氏家族第二十一代孫劉繼、劉承兒時見到的第一道風景就是這座牌樓。兄弟倆割草、放牛、拾柴、采蘑菇、摘野果,在這座牌樓四周處處都留下了足跡。兄弟倆自幼喜愛畫畫,常以樹枝、石塊當筆在地上畫眼前的山水房舍;畫得最多的當數這座孝德牌樓。
解放不久,哥哥劉繼在縣城中學任美術教師。“文革”期間,學生出去大串聯,學校停課,他不得不回到家裏來。有一天,他看見一群戴著紅衛兵袖章的學生拿著鐵錘爬上牌樓把青石匾額上的“奉先思孝”四字砸爛,接著他們又把樓側漢白玉石碑上刻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砸爛。不久,縣“紅聯”的造反派頭目又帶人來到牌樓前說:“僅僅把牌樓上下的字砸爛不行,破‘四舊’必須徹底。明天叫人開來推土機,把牌樓推倒。推倒的石料叫村民拉回去墊豬圈。”
為了不讓牌樓從人們記憶裏消逝,劉繼回到家裏立即推開窗戶,架起畫夾,搶在牌樓未被推倒之前把它畫了下來。這幅畫被他藏進了立櫃的夾層裏。
在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統治區實行“二丁抽一”的征兵令。劉氏兄弟為逃兵役躲進了四麵山。鄉公所抓不到劉氏兄弟就把他們重病在家的父親抓去關押。劉承無奈,隻得擦幹眼淚去當壯丁,把父親換回家。劉承上戰場之前,叫劉繼畫了一張父親的畫像讓他帶走。1949年,劉承隨國民黨軍隊去了台灣。1982年夏天,劉承趁他定居美國的好友到大陸探親的機會給哥哥劉繼捎回一萬美金和一封家信。信上說,他知道他們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這錢就用來刻製二十四孝圖石碑,存列於孝德牌樓的廊房裏。二十四孝圖要劉繼親手執筆畫出。信上又說:“哥哥當年給父親畫的肖像珍藏在我內衣口袋裏已數十年,至今還完好、清晰。肯定是他老人家保佑我,我才大難不死。這次我帶回來畫像的複印件,是要哥哥將其鑲刻於父親的墓碑上。我還希望在大陸的一家親人去孝德牌樓前攝一張照片讓來人捎給我。我這一輩子若不能回到家鄉來,當我辭世之時,我要將這張全家人的照片和哥哥畫的父親的肖像一起裝進我的貼身內衣口袋,讓大陸的親人伴我長眠……”
照一張全家福照片容易,但是照一張以孝德牌樓為背景的全家福照片如今怎麼都辦不到了!劉繼無奈,隻得把孝德牌樓早已被毀的事告訴劉承的好友。同時還將他在牌樓被毀之前畫的那幅寫生畫拿出來給劉承的好友看。劉承的好友說:“你弟弟如今體弱多病,經不起任何精神上的打擊。我當然不會說出牌樓被毀的事。我就說鄉下一時找不到照相機,全家隻能到城裏去照相,所以背景上沒有牌樓。”
近年來,海峽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已有不少台胞回大陸投資興業。
一天,久臥病榻的劉承對正打算到大陸投資的兒子說:“你去大陸投資旅遊業吧。你回去與我們老家的政府洽談,把在孝德牌樓所在的四麵山開發旅遊新區的投資項目落實。你盡快走吧,我等著你的好消息。”
劉承之子滿懷信心地來到老家四麵山。他見到伯父劉繼的頭一件事就是請伯父帶他去看看他父子倆魂牽夢繞的孝德牌樓。不料伯父給他看的竟然是一張孝德牌樓的寫生畫!原來他打算作為新旅遊區主景點的古建築孝德牌樓已不複存在!
劉承之子一邊含淚凝視著伯父遞給他的牌樓寫生畫,一邊緊鎖雙眉思考著。突然間,他對伯父說:“我不能讓我爸爸的希望破滅,我一定要在這裏投資開發旅遊區。既然我們手上有當年伯父您畫的孝德牌樓在,何愁沒有實實在在的孝德牌樓!咱們立即著手照圖重建,我立即找人把伯父的寫生畫變成建築工程圖紙。”
不出三個月,一座與原來一模一樣的孝德牌樓就聳立在四麵山南麓的公路上!
竣工的鞭炮剛響過,以牌樓為背景拍攝的第一張照片就是劉承之子和他伯父全家人的合影。
這張照片和介紹這個旅遊區主景點孝德牌樓的視頻被劉承之子帶回了台灣。已年逾83歲、久臥病床的劉承將視頻看了一次又一次。他深情地對兒子說:“你看看,你看看,這孝德牌樓風風雨雨數百年,如今依然還這麼雄偉壯觀哪!我們在大陸的老家——風景真美!”
孝德牌樓的修建、被毀與重建,表明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奉先思孝”的美德是深深根植於中華兒女心中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的倫理信條必定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