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尋找救贖之道 從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贖(9)(2)(1 / 2)

我們要建設的是開拓進取、和諧精誠的城市。城市精神“反映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之中,也深藏於城市物質運動、曆史演進、形態變化之際。城市理想是城市精神的核心。霍蘭說過:“理想是世界的主宰。”城市理想應是城市的主宰,是城市精神文化與文明的結晶”

因此,要塑造城市精神就要對人做全麵關懷。

專家們提出了三個觀點,就叫“三個全”。“第一,對城市的精神,要順應對全體人民的發展的關懷,這裏講的不僅僅是社會上,也包括在經濟、文化、生活地位上比較占優勢的那部分群體,還應該包括在經濟收入、文化教養、社會地位上相對處於弱勢的那部分群體,也就是全體人群。關懷全人群實際上也是當今世界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潮流。第二,是關懷人的全過程。一個人從出生到青少年、到成年人、到他的晚年,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他不同的需求。因此,今天世界上人文思想潮流之一,就是要給人的全過程以更多的關懷,這是社會文明程度高的一個標誌。第三,是關心人發展的全方位。他的工作、休息、娛樂、交往、消費,都應該受到社會給他的積極的關注,這才是城市精神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譬如,如何在城市小說中表現這些城市精神,我們拿上海的精神來說,“上海是一個多元的城市,不同的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對上海自然有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的感受,常常彼此矛盾、對立,互相不能認同,這在我看來,是自然的事。上海的這種包容性是我喜歡的,它給了不同的聲音很大的自由。不同的人寫了不同的上海,沒什麼可奇怪的。我想,每個人筆下的上海所反映的,是這個人背景前的上海。所謂城市,多少都有消費主義的痕跡在,伴隨著消費主義帶來的虛榮、勢利和見異思遷的態度,你也不能說,有的人這樣寫,就不是上海。我想更準確的說法是,那是他們感受到的一部分上海,由他們的立場和背景決定的。上海這個城市在中國是個異數,像在一個保守困頓又內憂外患的家庭裏,有個孩子卻每天努力地穿奇裝異服,他的引人注目又不受歡迎,都可以想見。大家看他的第一眼,就帶著不快,從他的奇裝異服去設想他的男盜女娼,從他突兀的樣子揣測他身心的古怪。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背景前對上海振振有詞的誤會以及對他人眼中上海的指責,也是層出不窮。

對於複雜的上海,以及對上海描述的複雜,我想,也許學一點上海這個城市對自己在別人眼裏形象的滿不在乎,是需要的。

站在上海鬧市的街頭一下午,就能想起小時候,在小和尚念經的蒙昧階段就背過的老話: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對別人筆下的上海沒有意見,我自己筆下的上海,是為了挖掘這個城市的精神,我認為,這是這個城市最容易被遮蔽,也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在它的混亂,嘈雜,時髦,欲望,夢想,失敗,迷失,奮鬥,林林總總之下,有一種恒定的,寬廣的,痛苦的,公允的東西存在,我想那就是我要尋找和表現的這座滄海桑田的東方城市的精神。我在找的是它們,我向那個方向去。要向這個方向去,必須要翻檢遼闊而紛雜的城市記憶,要去追溯這個城市的童年,用一點弗洛伊德對人用的方法,也許這會被人認為是懷舊。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走錯路,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發生,但我知道,我會按照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當然,一個真正的城市精神不隻是體現在私人體驗和欲望釋放上,它應該展示城與人的一種審美關係,“這反映在文學上的精神現象,就不僅僅是消極展示自身對時代的感受,還應該體現出生命體所含有的強烈衝動與改變生存環境的戰鬥渴望。潛在寫作者大多數在現實生活中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壓抑和磨難,並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潛在寫作中釋放出強烈的主體的戰鬥精神,來抗爭命運的殘酷打擊。”

在當今城市中,個人本位的道德價值產生,人際關係功利化,人與人的感情紐帶斷裂,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屢見不鮮,所以要進行城市的道德建設。作為城市小說家應關注市民文化,關注公共空間,有公共意識、公共觀念,而不應隻是關注私人空間。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市民價值觀、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程度的集中表現。當前城市精神的核心是以金錢、貨幣為杠杆,以競爭為手段。城市成為一片水泥森林,城市發展崇尚大型化、集中化、標準化、單一化,千城一麵,缺少個性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