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編後語(1 / 2)

自從1923年英國地質學家巴爾博考察泥河灣並於次年命名“泥河灣層”90多年來,先後有上百名中外知名專家、學者考察研究過泥河灣,發表各種文章千餘篇。這些令人尊敬的專家們以自己的青春、熱血、智慧和遠見,把曾經沉睡的泥河灣一步步推向全國、全世界,使泥河灣聞名中外、享譽全球,但專家們“情係泥河灣”的感人情懷、經曆、事跡、業績卻鮮為人知。更遺憾的是,他們中有些先賢已經作古,目前在世的頂級專家不少也已年近古稀。

泥河灣珍貴,投身泥河灣科學研究的專家更難得。沒有他們,泥河灣或許依舊是泥河灣,但卻不可能有今天泥河灣事業的如日中天,也不可能有明日泥河灣尋古探源夢想的實現。正是為了確保泥河灣地質遺跡科研專家隊伍的持續不衰,特別是為了保證曆代泥河灣科學研究專家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失傳,我們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於2009年12月在北京召開“泥河灣保護與發展專家研討谘詢會”,會上明確提出“要搶救性收集撰寫、編輯出版《中外專家情係泥河灣》紀實文集,生動全麵地反映各位專家是如何發現泥河灣、情注泥河灣,如何進行科研、取得了哪些成果,個人理想情操如何、有哪些動人的故事等,以使廣大群眾通過專家發現和研究泥河灣的過程,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泥河灣的重要價值與專家們的崇高科學追求及不凡業績,吸引和激勵更多的人關注泥河灣、了解泥河灣、愛護泥河灣、投身泥河灣”,此項建議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讚同。於是,2010年我們即向省國土資源廳提出立項申請,當年順利獲得批準,隨即進入了緊張的組織實施。

起初,我們是想以訪談錄的形式逐一采訪專家,然後以報告文學的寫法成稿,再配以專家的工作、生活照片,最後統編出版為《中外專家情係泥河灣》報告文學集。我們也的確朝這一方向進行了努力,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我們組織骨幹力量赴上海、北京、天津,先後采訪了張宗祜、吳新智、邱占祥、袁寶印、陳安澤、閔隆瑞、趙遜、夏正楷、李容全、李華章、黃慰文、衛奇、鄭紹華、同號文、王強、謝飛、牛平山、龐其清等30多位熱心泥河灣地層、生物及考古科研的頂級專家。采訪中我們既錄像又錄音,留下了十分難得而又珍貴的影音資料。回來後我們發動全處人員,把所有錄音錄像資料整理成了文字采訪實錄。可結束後,我們逐篇細讀才發現,這些采訪實錄的優點是麵對麵的即時問答、口語化、真實可信,但這種即時交談的內容卻比較零散、邏輯性不強且跳躍性大,尤其缺少細致的情節描寫和抒情,趣味性、可讀性要差很多。要把這樣的“毛坯”再修改加工成最初要求的“精品”,幾乎沒有可能。正巧這時,我們原本擬采訪而沒有采訪到的小長梁的發現者之一尤玉柱老師,把他自己的經曆以自傳的形式寫下來寄給了我們,我們看後覺得無論事實經過、細節感受、趣味性、可讀性,還是文字的流暢,基本接近我們最初成書構想的目標。於是,我們當機立斷決定改弦易轍,讓專家自己去寫自己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