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和10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陪同下先後視察了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距今136萬年的著名小長梁遺址,這充分表明了中央領導對泥河灣考古、科研和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視,是泥河灣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值得慶祝的大好事!中央領導同誌視察後,國內外媒體,包括中央電視台8月25日在《新聞直播間》節目、8月26日在《新聞聯播》節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等多家國家級重要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從多角度對泥河灣進行了全方位的集中宣傳報道;中科院和河北省有關部門則以最迅速的動作,展開了大規模進行“東方人類探源工程”的計劃準備工作。這些都標誌著泥河灣尋古探源的偉大事業,又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泥河灣由20世紀初一個人口不滿百戶、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躍成為今天享譽國際的“第四紀標準地層”“遠古哺乳動物樂園”

“中華文明的起點”,甚至有可能是“東方古人類的發源地”,並能夠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很大程度上得益於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批批中外地質考古專家,懷著對泥河灣的敬仰和尋古探源的夢想,不顧工作、生活條件的艱苦,長途跋涉到這裏開展考古、科研工作,並不斷取得重大發現。可以說,沒有中外地質考古專家們多年來孜孜以求、矢誌不渝的艱苦探索與發現,就不會有泥河灣的今天。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多年來人們大多關注的隻是泥河灣考古與科研的一些成果,而對創造這些成果的中外地質考古專家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他們何以會“發現泥河灣、情係泥河灣”,又經曆了哪些艱辛才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卻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渠道、無從知曉。真正了解和掌握考古科研經曆的,隻有那些投身研究泥河灣的中外地質考古專家本人。然而,歲月滄桑不等人,巴爾博、桑誌華、德日進、楊鍾健、裴文中、賈蘭坡、劉東升、王擇義等老一輩著名專家都已先後辭世,張宗祜、吳新智、邱占祥、蓋培、湯英俊、尤玉柱、袁寶印、閔隆瑞、衛奇等專家雖健在,但也已歲逾古稀,如果再不抓緊把他們投身研究泥河灣的親身經曆記述、整理、保存下來,那將是泥河灣曆史的重大損失和遺憾。泥河灣保護區管理處的同誌們為確保曆代泥河灣考古科研專家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失傳,一方麵,從2010年開始,專門組織骨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搶救性采訪了國內30多位熱心泥河灣考古科研的頂級專家,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影像圖文資料;另一方麵,於2011年重點邀請部分專家親自撰寫個人投身泥河灣考古科研的經曆,抒發他們“情係泥河灣”的感人情懷,在此基礎上編寫了這本《中外專家情係泥河灣》紀實文集。應該說,這不僅做了一件非常受專家歡迎、對社會十分有益、對進一步擴大泥河灣的科普宣傳十分給力的大好事,而且彌補了過往工作中的一大疏漏和缺憾,填補了泥河灣發展史上這方麵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