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文化是以平涼崆峒山為其外在形態標誌,以中華民族從蒙昧社會走向文明社會和人本價值觀為中心內容的多維文化總和,用文明的文化思想治理國家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文化體係。它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也有中國西部地域文化的因素,還有外來文化的因素;既有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因素,也有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因素。其表現出的物質形態文化和精神形態文化的統一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追求,都反映出了祖先們與我們後人在價值觀上的一脈相承性。
為了從微觀和宏觀、曆史和現實兩個方麵深入研究崆峒文化的內涵、特點和影響,積極尋找崆峒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傳承崆峒文化精華,托出崆峒文化的時代精神,開發崆峒文化的特色資源,廣泛傳播崆峒文化的研究成果,充分發揮崆峒文化在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中的作用,甘肅崆峒文化研究會於2006年7月21日—24日,在崆峒山舉辦了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挖掘崆峒文化內涵和外延”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來自甘肅省的55名教授、專家和有關黨政部門的領導幹部以及企業界人士參加了會議。研討會共收到了《崆峒文化價值的多維性與多層次性》、《朝那係古羌人留下的地名》、《崆峒源流探》、《道源聖地崆峒山》、《漢唐輝煌中的崆峒文化》、《崆峒文化與崆峒精神》、《崆峒文化的內涵及其旅遊開發》、《凸現道教名山特色,全麵打造崆峒山旅遊業》等40餘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評委會對參會論文通過交流、評審、篩選,將其中的19篇編輯成《崆峒文化研究論文集》,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同時將甘肅崆峒文化研究會自2006年2月成立及成立以來的一些重要資料彙編於其中,以使大家更全麵地了解和認識甘肅崆峒文化研究會的性質、特點和任務。
《崆峒文化研究論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平涼市崆峒區委區政府和崆峒山管理局的熱情幫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在編輯本書過程中,限於篇幅對有關作者的文章做了個別文字上的修改;對王知三先生和王蓮喜女士合寫的《關隴地區地理文化資源縱筆》一文(3萬餘字)選擇了其中一部分;對茹堅先生的兩篇論文合為一篇,在此表示歉意。
本書由高順有、仇非同誌審稿編輯,孫紅英同誌校對。由於水平有限,對疏漏和錯誤之處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7年8月
黃帝問道與修身體道
馬誌榮
黃帝問道的故事出自《莊子》,應該是反映了莊子的學術思想。廣成子的“至道”也應是莊子的“至道”,而“問道”的主角卻是黃老學派的牽頭人物。這兩個學派在學術上是同源不同流。
何為道,最早論道者當屬老子。老子是一位早於孔子、莊子的“古之博大真人”(莊子語),他的思想集中在《老子》(或曰《道德經》)。這是一部集“治國”與“治身”為一體的智慧寶鑒。內容十分豐富。這裏單就與本文有關的內容作個簡單的概括。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以“道”為核心的自然主義本體論。在治國方麵主張“無為而治”,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天下大治。在人生之道方麵,他主張修身存己,從而達到“修身體道”,實現治國與治身的統一。在黃帝問道的故事裏“修身體道”應是解開問道之迷的金鑰匙。
老子之後,道家實際劃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莊子、列子、楊子為代表的莊列學派。這一派發展了老子“修身養生”的思想,但對於政治是比較淡漠的。另一派是黃老學派,有專家認為,黃老學派是典型的政治學術,其特點是“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攝名法之要”(司馬遷語)。就是說以黃老為本,融會它家。其二,“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而用。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司馬遷的這段話,就是對黃老“君人南麵之術”的精彩概括,也正是以“道德”與“自然無為”為形上之術,以“刑名法術”為形下之用的政治哲學。在這點上,應該說與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有差異的。但恰恰這一點,也就是我們理解黃帝問道故事的又一把鑰匙。
黃帝問道是經曆了四個階段,一是問道,二是悟道,三是授道,四是得道(了道)。這四個方麵反映了道家兩個學派在學術方麵、思想方麵對社會態度方麵複雜的關係。
黃帝問道一開始問的是治國“至道”,這與黃帝的身份、與其所關心的大事是一致的,但是卻受到了廣成子的批評。廣成子說:“自而治天下,雲不待族而雨,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你治理國家連雲聚起來就要下雨,樹葉黃了才會下落的道理也不懂,還有什麼資格談論‘至道’呢?”這些話也夠尖刻了,可黃帝居然沒有生氣,而是“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從下風膝行而前再拜”,請問“至道”。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廣成子和十分虔誠求道的黃帝。如果從故事的表象來看是黃帝求道心誠心切,但如果從兩個學派的思想方麵理解,其實是學術思想的較量,是為莊列學派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