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9章 後記(1 / 2)

說起寫這部小說的想法來,那是二十餘年前的事了。我是從小聽著父輩祖輩的故事長大的,尤其是母親的坎坷經曆,我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但是每一次聽,都有不同的感受。我越來越覺得母親的人生不加雕飾就是一部非常引人入勝的小說,甚至比某些虛構的小說情節更傳奇。所以,心裏經常萌生出把它寫下來的念頭。可惜,當時的我正值青春,為學業忙碌,根本靜不下心來去寫母親的故事。當然,即便去寫,我那時淺顯的閱曆也不可能承載起過去那些年代的滄桑和厚重。這樣,盡管寫小說的念頭一直在心中縈繞,但我遲遲未能動筆。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寫小說還是我心中的夢。不過我感覺壓力越來越大,總覺得父母輩的故事宛如瀕臨滅絕的珍稀動植物,如果不開始搶救,會很快消失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傳述下去,那麼以後的人就再也不會知道父母生活的年代以及他們的故事了。誰會承擔這個責任呢?我覺得自己責無旁貸。所以,寫小說最早的初衷,不為別的,就為了父母。

我想寫,但是總被生活中“緊要的事”霸占著時間。猶如我要炒菜,又要照顧哇哇大哭即將從床上掉下去的嬰兒一樣,我不得不關滅炒菜鍋下麵的火,把炒菜的事放下,先去照看孩子。我可以不吃菜,但不能摔了孩子。在不安定的生活中找尋一塊可以安心寫作的地方,也就成了我遲遲未能動筆的借口。其實,我也知道根本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毅力罷了,否則夢想不會一直躺在腦子裏睡大覺。

終於,在2007年春天,我給故事開了個頭,但是不久我又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把筆擱下了,這一放就到了2008年。父母頭上驟多的白發就像給我的信號,它們在警示我:父母一天一天老了。我的危機感越來越重了,如果我再拖延,即便哪天我真把夢想變為現實,父母看不到,也會留下遺憾的。我不得不強迫自己把心沉下來。隻可惜我的工作這時更為繁忙,早出晚歸,一天的事情完了後就到了深夜該睡覺的時間,所以平日裏根本沒有時間,隻能在假期寫上一點兒。當我斷斷續續總算把這些承載了百年曆史和家裏幾代人悲歡的故事最後劃上句號的時候,屈指一數,已經是五六年過去了。

《七月七》是一部長篇紀傳體小說。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故事更確切。小說中人物形象、人物關係、大小事件很多都是真實的,隻是用了虛假的姓名和地點罷了。所以,《七月七》更像是曆史記錄,更貼近曆史真實,隻不過因為筆者能力有限,小說僅描繪出現實的輪廓或者說生活的點滴而已。那些人物的悲歡和歲月的苦難是沒辦法像記錄儀那樣完全真實再現的,這也是語言表達的一個大遺憾。

《七月七》以女主人公李佳欣的坎坷人生經曆為主線,以她的母親李如仙和婆婆尤煥雯的生活、命運為副線,展現了這三個女人不同環境中的不同生活,以及不同性格造就的不同命運,並以巨幅描繪了李佳欣和嚴誌綱中國式的愛情——含蓄、深沉、樸實、真誠。他們的愛情能夠抵禦名利物欲的誘惑,能夠接受貧窮苦難的考驗,能夠經受歲月風雨的洗禮。並肩奮鬥、相濡以沫、永不言棄就是他們愛情的寫照。

小說的社會背景是二十世紀華北地區農村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它從女主人公李佳欣的視角描寫了中國二十世紀近百年的社會變遷和幾代人的生活風貌。小說既是個人的奮鬥史,也是社會的發展史。

小說主要描寫了生活的苦難。女主人公李佳欣身世複雜經曆坎坷,她出生在1945年農曆七月初七,早年生活不幸,家庭殘缺,多次輟學,後來親人相繼離世又給了她極大的精神打擊。她既要跟病魔做鬥爭還要為事業去奮鬥,結婚給她增添了更沉重的經濟負擔。李佳欣是靠著執著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生存下來的,並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她的一生就是跟苦難作鬥爭的一生。李佳欣的母親李如仙是一個紅顏薄命被苦難吞噬生命的人物形象。李佳欣的婆婆尤煥雯則是一個勤勞、善良、辛苦撫養幾代人,一輩子操心,晚年又被病魔折磨到死的普通農村婦女形象。李佳欣的娘家家庭關係複雜;婆家人口多,經濟負擔重,依靠幾代人的努力才從貧窮的深坑裏爬出來。他們為“吃”發愁,更為了“住”要搭上畢生精力去奮鬥。這也是二十世紀農村最下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