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神仙境 狼啖小英雄
在均州城內淨樂宮東華門外,緊對著紅色宮牆,有一條街,名叫紅牆根(這條街因宮牆是紅的而得名)。街上人家的大門大多向西開著,後門向東開,房屋全是明清建築,飛簷鬥拱,古色古香,多為“四合院”。戶與戶之間都有重簷風火牆相隔,美觀而又安全。從東華門沿紅牆根,向北約一百多米,再向右拐就是上水門。出了上水門,下走幾十級石階,便是青石砌成的數十米高的漢江大堤,站在堤上可放眼彼岸蒼翠的群山峰巒。上水門外也有一條街,名叫河街,街上多為酒肆茶館。從東化門沿紅牆根是雄偉壯觀的大東門,大東門外碼頭常常停泊著許多大木船,檣桅如林,白帆片片,多有往來商賈及起卸貨物的力夫熙熙攘攘,十分繁忙。傳說明代永樂年間修建淨樂宮時,那著名巨型石龜、石碑就是從北京順京杭大運河,經過長江,在漢口逆漢水而上抵達均州,從大東門進人城內淨樂宮的。1958年修建丹江水庫,龜馱碑又從此門碼頭運抵丹江口,現已豎立於丹江口市金崗山下正在複建的“淨樂宮公園”,成為全國最大的龜馱碑,也是我國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那上水門雖較大東門小,卻也是一個交通要道。解放初,均州沒有公路、鐵路,交通全靠一條漢水。每至春秋之季,方圓千裏之外朝武當山的香客絡繹不絕。經水路者多由上水門和南城門外到武街碼頭登岸。從上水門上岸的人,經東華門向右拐向東街,在淨樂宮朝拜祖師後,出南城門一條大路經草店,過玄嶽門向武當金頂而去。
場麵熱鬧非凡,成百上千的香客,排著長隊,打著旗幡,肩背褡褳,袓胸露背,牽猴攜鑼,身穿小夾襖、大布衫、花短褂等,進了均州城算是到了神境,都肅穆安靜、井然有序。時而有人拋灑一些苞穀花、炒黃豆、饃饃丁、小點心之類以讓淨樂宮內神鴉叼食;時而還放些鞭炮,吹吹打打,一路行來。每隔幾十米就有高舉黃色旗羅傘者,傘之周沿懸吊各色五彩布條,布條上書寫著朝山進香者籍貫姓名。擎傘者有時將黃羅傘不停地旋動,或上下一擎一擎的,顯得很愜意。這些香客,他們朝金頂拜祖師,其意各不相同,有祈禱平安的,有治病求子的,有求財源通達的,還有許多文人雅士、官宦俗吏,三五成群,一路上詠聯賦詩,謳歌風物,揮毫作畫,各顯其能,悠哉、樂哉!
更深夜靜,均州城內萬戶俱寂,隻有十字街口才有微弱的燈光為夜行人指路。上水門日夜敞開,河街的盡頭是一片廣闊的沙洲,直達槐樹關渡口,渡口即均州八景之一的“槐蔭古渡”。渡口對岸就是槐樹關,傳說從前船夫順著河邊槐樹的陰影可以渡河。自我們記事起,古槐已不存在,但傳說還在流傳。若遇到無星無月的深夜,漢江東岸深山的犲狼虎豹,也敢探頭探腦泅水過江,進人上水門城內,從僻靜小巷潛人人家後院,從院牆的缺口處進人院中偷襲雞鴨豬羊。
有一次傍晚,家住西郊的六七個孩子從城內第二完全小學放學回家,在郊外路上遇到3隻餓狼,孩子們驚恐萬狀,其中最大的一個孩子也才十一二歲,3隻餓狼尾隨孩子們身後窮追不舍。在這萬分危急關頭,其中一個大孩子立在路中和狼對峙,目的讓其他孩子們快走,其他孩子們逃過了狼的襲擊,都安全回了家,可這個勇敢的孩子不是3隻餓狼的對手,拚鬥一番,最終還是被狼吃了。第二天人們在孩子被狼追逐的地方發現孩子的一顆頭顱,這事驚動全城。老師在全校大會上講到此事時,神情極為悲傷,又極為嚴肅。於是學校決定,每天下午讓離學校較遠的郊區學生提前放學,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端陽賽龍舟 中元放河燈
每當春暖花開,天高氣爽,風和日麗之日,漢江彼岸,東山上的滄浪水邊遊人就慢慢多了起來。放眼望去,夾岸桃花萬點,楊柳婀娜搖曳。河水清亮透明,魚兒在江水中嬉戲,水中的石頭也快樂地晃動著。
漢江遠方,片片白帆順風而下,偉岸的龍山文筆塔倒映水中,和點點白帆構成一幅多彩多姿的風景畫圖。到了端陽節,在龍山對岸的碼頭上,人們像潮水般湧向漢水邊,爭看這一年一度的龍舟奪標競賽。
均州城內城外和周圍鄰近的村鎮各自組成了自己的龍舟隊伍參加競爭,槐樹關的老黑龍、龍山嘴的小白龍,朝武街的黃龍、大東門的紅龍·唐家洲的青龍等不少於十隻,名號各不相同。各處龍舟都提前在自己水城演練。端陽節那天龍舟都聚集到南門外大碼頭的漢江邊一字兒排開,各插旗號,隻等開賽一聲令下。當岸上指揮台宣布龍舟競賽開始,將令旗一招,一排排龍舟都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約千米外設一標旗的終點衝去。每條龍舟上都有鼓與鑼助勁。水手們拚命地劃著,鑼鼓不停地打擊,有將鼓擊破鑼敲裂者,而最先到達者將獲得錦旗及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