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諸葛亮:在智慧蹺蹺板上搏人生(5)(2 / 3)

實際上,盡管諸葛亮做得如此有水準,也是有人勸進他稱王的。這個人是誰呢?李嚴,李嚴也是劉備臨終前托付重任的大臣之一。諸葛亮輔助劉禪的時候,他就曾寫信勸之,信上這樣說道:“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三國誌·李嚴傳》)李嚴的意思再也清楚不過了,他看到諸葛亮如此受國人尊重,權力又是這麼大,心裏或多或少是有私心的,如果諸葛亮聽了他的建議,那對李嚴自身也有好處。試想一下,如果皇帝都同意你稱王了,那表示皇帝都拿你沒辦法了。最實際的例子就是曹操,當時漢獻帝不也是心裏極不樂意,但不得不封曹操為王嗎?還有那個孫權,此人也是一馬屁精,居然還上書時說曹操就是天命所歸,應該稱帝的。三國有很多人都是很厚顏無恥的。

李嚴給諸葛亮的原信沒有了,估計人家也不會傻乎乎地將這個信件保留,這可是要命的事。好在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的回信中看出端倪。回信如下: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複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及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諸葛亮的回信很有意思。首先,諸葛亮婉言謝絕了李嚴的好意,我也不得罪你。謝絕的理由是:我現在已經是官做得很大了——位及人臣,不適合“坐自貴大”。我們再看諸葛亮後麵的回答,實在是讓人尋味。“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意思是說,如果真要稱王的話,還是等到把魏國給收拾了再說吧!到那個時候,我跟你們“與諸子並升”,何止九錫,十錫都沒問題。可是啊!現在隻不過是天下三分,偏安一隅,做這樣的皇帝有什麼好?

諸葛亮的這種回答,未必沒有稱帝之心,在古人看來,稱王的下一步就是要稱帝。更何況,對於一個有極度政治才能的人來說,他豈能“甘於現狀”?隻不過時機不成熟,不適合過早表露罷了。

像李嚴這樣勸進諸葛亮的並非隻有他一人。但是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同意,而且處理得如此穩妥,這是因為諸葛亮看出了這是一個陷阱,一旦掉進去,就惹得一身臭味。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走稱帝這條路呢?我分析有如下原因:

⑴諸葛亮是真心輔助劉禪,這個真心包括兩層意思。其一,忠心耿耿為劉禪。其二,內心真的沒有取代劉禪的想法。

⑵顧忌劉備托孤說的那番意味深長的話。

⑶正如《三國誌》所說的那樣,現在諸葛亮已經達到“專權”與“行君事”了,他隻要皇帝之實,不要皇帝之名。

我們先看第一個原因。諸葛亮是不是真心輔助劉禪?我認為是真心的,但這並不代表諸葛亮沒有稱帝的想法。如果諸葛亮不是真心輔助劉禪,他沒有必要將蜀國治理得這麼好,他大可以取而代之,坐上龍墩。換句話說,治理好蜀國與治理不好蜀國,權力都在於諸葛亮,如果諸葛亮不治理好蜀國,那他就辜負了劉備的重托和蜀國人民的期望,甚至是天下很多人的期望。迫於這樣的壓力,諸葛亮“不得不”用心輔助劉禪,治理好蜀國,進而實現一統天下的政治願望,這是一點。

另外一點,諸葛亮內心真的沒有取代劉禪的想法。這個觀點值得商榷,為什麼這樣說,人心的動機有很多,我們怎能一眼就看穿?如果諸葛亮為了自己的美名流傳千古,那他完全可以做到壓製自己的稱帝意願,隱藏自己“不純正”的動機,而選擇真心輔助劉禪之路。

我們再看第二個原因。從諸葛亮的才智、政治影響力等方麵來說,劉備一死,諸葛亮肯定大權在握,沒有人可以阻止得了,除非諸葛亮自己節製。劉備不可能看不出來這種“鐵定”的結果,但是,他還是要做最後的努力“壓製”諸葛亮。這種壓製的結果劉備有兩種打算,如果諸葛亮同意“取而代之”,那劉備肯定會宰了諸葛亮。顯然,諸葛亮不會笨到這種地步。如果諸葛亮不“取而代之”,就算諸葛亮日後權傾天下他也不在乎,隻要能夠讓他的子孫繼續做皇帝就行。後來的曆史結果證明,劉備托孤的確對諸葛亮起了“很大的壓製作用”。換句話說,諸葛亮是非常顧忌劉備托孤之詞的寓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