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順流而下,
生活逆水行舟。“
——這是艾青的詩句。我且借半句來作這本散文詩集的書名。
這本書錄下的是21世紀第一個10年,順流而下的時間之河和逆水行舟的情感之河撞擊時,濺起的一些浪花與漣漪。
生活在逆水行舟,寫作也在逆水行舟。為了不讓此中的艱辛與快樂都隨雨打風吹去,用一本書留下紀錄也許是一個較好的抉擇。
“順流而下”是一種自然規律,也應是一種人生態度。順其自然,安常處順,臨危不驚,與時俱進,有肚量去容忍不可能改變的事情。
“逆水行舟”是一種社會現實,也應是一種處世姿態。不聽天由命,不甘於失落,敢想、敢幹、敢拚搏、敢創新,有勇氣去改變有可能改變的事情。
而寫作,就是在順流而下中逆水行舟,把可感可歎可歌可泣可讚可彈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情,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筆,劃出一條自己的路。
我的散文詩之路也是這樣走過來的。自從1965年1月在上海《文彙報》發表散文詩處女作算起,時間之河已流過45年了。在隨時光順流而下的同時逆水而上,用自己的眼光去撫摸,去搜索,去篩洗,去思量,去放映,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發出自己的回音。
其實這種聲音也許亦是散文詩共同的聲音。我把“抒情、哲理、內在音樂性”作為散文詩的三要素,把“抒情”作為散文詩的基本職能,把“傾訴”作為散文詩的理想表達方式,把“發現的喜悅與美的回味”作為好詩標準,把“情趣與理趣”作為一種追求,把“朗誦性、音樂美”作為一種偏愛。這些理念與操作,似乎也得到了許多同好者的呼應。
2000年,我出版了《蔡旭散文詩選》,這是對前35年所出的10餘個散文詩集的“十以當一”的自選本。這10年,我又出版了《熟悉的風景》,正在出《溫暖的河流》、《生活的炊煙》,還在寫《伴著椰風輕唱》。現從這已出未出的4本中選成這本《順流而下》,也算對這10年作一個小結。
全書選入作品140餘章,按內容大體分為6輯。
進入《散文詩的師友們》的行列的,都是當代散文詩壇響亮的姓名。這些出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的已老或未老的詩人,他們的成就與貢獻已得到公認,我則從與之交往的某個側麵,展示其人品詩品之光芒及我的感動與感激。在中青年人占盡強勢的當今散文詩壇,我想更不應缺少對此的感恩。當然,值得我敬仰的師友們還有很多,有待靈感敲門時繼續寫下去。
《世界在我眼中》寫的是我海外遊曆的感受。世界之大之妙,非走馬觀花所能領略。好在經過時間的沉澱,那些觸及我心的事物景物,總能多少顯現它的獨特之處。況且不同的人用各自的眼光去觀察、思考與表達,也會各有各的新鮮吧。我因此有了一點自信。
“直播”是電視台的強項,但我不想讓它壟斷經營,於是有了一輯《用筆直播城市》。城市是我們安身之地,它的麵容與腳步,笑聲與皺紋,每時每日都在我們眼前耳邊浮現,令我們感同身受。為此30年來,我都把城市的喜怒哀樂當作拙作散文詩的主要題材,把在熟悉中發現小小的陌生,當作樂此不疲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