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貴的貴
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吳越天覺得,李貴學識不淺,談吐也不俗,家學也必定淵源。
這樣的人,應該跟自己相配的名字。就算一出生他的名字沒法選,現在改個名字也是可以的。
對於吳越天這樣的問題,柳如雁也給了他一個同樣奇怪的不是答案的答案,或者說是答非所問。
——李貴很貴
李貴為什麼叫李貴,對於吳越天這樣的問題,大家或許都能理解。因為見過他的人都認為,他的這個名字與他這個人實在不相配。這個名字太平凡了,但這個人,卻有種脫離凡塵的氣質。
但對於妻子的回答,吳越天就真的不懂了。
不過,若是把這一問一答放在整個武林,則要掉個頭了。
大家一定會奇怪,學識淵源的吳越天怎麼會問這麼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但對於柳如雁的回答,大家卻都能認可這個答案。
因為,李貴確實不便宜。
李貴到底有多貴,那要看他出售時的重量;李貴為什麼這麼貴,則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與吳越天猜想的不同,李貴並非出生在書香世家,相反的。他的父母在別人眼中地位並不高。
李貴的祖上都是種田的,一輩輩都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經過數代勤懇耕種下,終於有了自己的幾畝薄田。傳到李貴爺爺的時候,也有了點閑錢。
老人家老來得子,生了李貴的父親取名李富。由於生孩子的時候年齡過大,李富的母親生下他後不久,便撒手人寰。李富是家中獨子,又是老伴拚了命保留下來的血脈,自然倍受寵愛。
俗話說得好:窮則思變;飽暖思**。
當一種生活有了改變的時候,擁有這種新生活的人的思想也會隨之而變。
當一個窮人,靠著自己的努力掙了錢了,他一般有兩個想法。
一種是繼續努力,賺更多的錢。
一種是思想境界提升,想要有出息。
李富的無親無疑就是第二種,他在同村的種地的來比較,算是最有錢的。雖然他這麼點錢其實也少的可憐,但他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已經覺得自己是個有錢人了。
他這麼想,也不算什麼壞事,這說明他有自信。
一個人有了自信,那麼他的心態,他的眼界也自然不同了。
他知道,一直這樣種地是不會有出息的。
看到村子裏對那些個有學問的人都非常尊重,於是他想到讓自己的兒子上學念書去。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希望他們將來能有出息,能出人頭地。讓李富去上學,是個很明智的決定。因為讀書是當時最有前途的。
古有孟母三遷,最終成就了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由這個故事可以得到兩個重要的信息,其一就是周圍環境對人的教育。孟母之所以三遷,是因為周圍的環境對孟子的影響不好,如果不離開,會讓正處於成長中的孩子誤入歧途。
這個故事透露出的另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教育與影響。試想一下,如果孟母沒有注意到周圍的環境,或者放任不管,那麼孟子以後還會不會是孟子……
拿李富與聖人相比不實際,他的父親也沒有孟母那份覺悟。
他隻是個種田的。
雖在他在同村種地的當中算有錢,但他始終是個農民,也隻是單純的想著兒子能念好書,等以後有了出息別人會對他很尊敬的樸實的老人。
可是他卻沒想過,這樣做的結果,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同村種田的來說,李富可算是有錢的。但在學堂之中,李富則是最窮,最被人看不起的一個。
此時,他若是發奮圖強,也許還能有些成就。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想要往上更上一層樓,不是光自己努力就行了。但他的功課實在太差了,就連教書先生也不喜歡他。
科舉考試發展到那個時期,其內容和形式已經僵硬化,尤其是科場所考的八股文。由於形式結構簡直是死板,使讀書人的知識結構變得僵硬、陳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