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不同場合直接或者間接地回答這一問題。在回答之前,他強調了仁的重要性。“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苟誌於仁矣,無惡也。”又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好話歹話,孔子都說了。於是弟子紛紛問仁。
孔子釋仁,是以實用為前提的,所以在解釋的過程中,有間接回答,也有直接回答;有正麵回答,也有反麵回答。如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觀過,斯知仁矣。”“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剛、毅、木、訥近仁。”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通過上麵這些孔子的言行,我們可以發現,在孔子眼中,仁不僅是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原則,也是人本身。正是這樣,仁才可以在更加方便地實施先王之道的同時,將手段變成目的本身,這與康德的“人是手段與目的的統一”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何成仁呢?在孔子看來,“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見首先要有一顆向仁之心。其次要有護仁的勇氣,“當仁,不讓於師。”“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最後便是學仁。這點其子弟總結得很有見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既成,則“民興於仁”,天下大治,先王之道便可實現。
三、道仁的實現途徑:禮
前文在論及道仁之時,便已兼及如何實現道仁之方法,不過那些方法都是著眼於個人守道成仁的方式,而沒有形成社會規範。這個實現道仁的社會規範,在孔子看來就是禮。
禮與道仁之間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道仁更趨向於永恒,而禮則在不斷變化發展。孔子自己也清楚地看見這一點,並給予承認。“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什麼是禮?簡單說來,就是立於社會必須遵守的規範準則。在孔子看來,這些規範準則自然要用來維護道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對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對個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對君子來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既然“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那麼如何才能符合禮呢?每個時代的禮各不相同,在此我們沒有必要一一列舉關於禮的條文,我們關注孔子對禮的一些原則。“禮之用,和為貴。”這是直承先王之道的。又雲:“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可見行禮要虔誠。至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告誡子弟要一禮貫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此話自然是對當權者的要求和警告。
上至國君,下到百姓,人人為禮,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別,社會秩序重新得到恢複,在孔子看來,便是先王之道的實現。
(該文為浙江大學第十二屆校園文學大獎賽獲獎作品,作者時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2007級古典文獻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