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藍最早“出名”也許是因為她在2007年獲央視“百家講壇”大型征文一等獎。沒料想,第二年她又推出個人專著《回眸思索——小女子品讀大曆史》,自然引起了《湖北日報》等眾多媒體的關注。要知道,在當今物欲橫流的年代,真正純粹的讀書人越來越少,而這位青年作家竟然還是“圈子”外的企業工作人員,更屬鳳毛麟角,不能不讓鄂南社科界、文學界刮目相看。我們“向陽湖文化沙龍”真誠地歡迎她加盟,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後來的情形證明,如藍屬於那種認準了目標便義無反顧的小女子。她執著、勤奮和敬業,有一股子可貴的豪氣與俠氣,兼有難得的才氣與靈氣。這不,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她就寫出了幾十篇有關向陽湖文化的思辨和紀實散文,成功地實現了從研究中國大曆史到專攻“‘五七’幹校史”的轉型,同時,自身也完成了一次化蛹為蝶的升華。

首先,這“美麗的轉身”使她發現了治學的新天地。向陽湖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她流連忘返;向陽湖文化堪稱資源豐厚的“金礦”,她鍾情於茲。從此,她越發埋首書齋,博覽群書,厚積薄發,涉筆成文。她可不是普普通通的“發燒友”,附庸風雅,湊湊熱鬧,而是飽含熱愛,高度自覺地融入其中。在她的筆下,屹立於這片新天地的向陽湖文化名人,作家如馮雪峰、冰心、沈從文、蕭乾、郭小川、臧克家、陳白塵、張光年、韋君宜、嚴文井,文物專家如王冶秋、王世襄、朱家溍、羅哲文、呂濟民,學者如周紹良、周汝昌,藝術家如周巍峙、司徒慧敏、劉炳森、範曾……一個個在我們眼前鮮活起來。又如,在《春風吹拂向陽湖——周恩來與向陽湖文化人》一文中,她把一代偉人對文化精英們的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記述中華書局許逸民和張忱石二位學者重訪鹹寧時,卻筆鋒一轉,引導讀者懷念文史大家宋雲彬和金燦然,令人頓生無限慨歎(《中華書局:風雨如晦向陽湖》);不僅如此,她將自己的感悟娓娓道來:“向陽湖文化表麵是一種荒誕的文化,骨子裏是一種反思的文化。麵對中國曆史上離我們最近的荒誕,我們不能簡單地責怪,而應該深刻反思” (《向陽湖, 向陽乎》);而她提出的獨特見解更是振聾發聵:“更多地關注自我的痛苦,而忽視了身邊更多人頗深的苦難,這是一種巨大的悲哀。更為悲哀的是,下放幹校的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文藝工作者”(《沒有鞋與沒有腳》),“向陽湖文化人心靈上背負的沉重,表現出的類似麻木、遲鈍或者不可理喻的火熱,讓我們更容易讀懂他們曆經的百年中國屈辱,以及中國文化人在苦苦探尋救國路上的真摯、艱苦、抗爭與欣喜。”(《論大變局時代與向陽湖文化的內在聯係》)。此外,無論是重溫《“五七”幹校散文集》,還是品味韓仲民先生“讀書的境界”,她都能把心得談得恰到好處,深深地打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