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企盼與感悟
古代的希伯來作家大多是在亡國後產生了創作的靈感,一些被流放中的先知的作品,更是滿含著希望與企盼。
1.散文家以西結
以西結是猶大王國的祭司,他屬於第一批被巴比倫俘虜的希伯來上流社會成員。他是在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首次圍攻耶路撒冷時被擄去的。他在被俘虜後得靈感而成為先知,其先知活動始於被俘後的第5年,終於耶路撒冷被毀滅後的第15年。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注明了自己活動的歲月,這是先知書中所罕見的。
他的著作《以西結書》的特點之一是突出的散文形式(其他先知書則大多是以詩歌形式寫成的)。以西結是個散文家,即使有時必須用詩歌表達時,也仍帶有散文色彩。還有一個特點是全書均出自他一人之手,文體風格前後一致。
以西結的使命是在流亡的同胞中宣揚恢複家園的希望,這與耶利米極為相似,但他不是單純模仿,而是有自己的創造特色。他比耶利米更強調個人對神的責任,這在第18章中說得很具體:
以色列境內流行這句俗語:
父親吃了酸葡萄,
兒子的牙齒酸壞了
以後再不要流傳這句俗語。各人要對自己一切行為負責。
父親若是欺詐、搶劫、橫行霸道和奸淫,必要因自己的罪而死。兒子作了正當的事,不欺詐,不搶劫,拿東西給窮人吃,借錢給窮人不取利息,他必不因父親的罪而死。耶和華說:“我要按照你們各人的行為審判你們。你們要悔過,離開邪惡的道路,免得你們的罪毀滅你們!”
該書第3章18、19兩節中一段有名的話,說明了“先知”的功效,就是要向邪惡提出警告,否則便是失職。
先知若失掉自己的社會功能,也就失去了“先知先覺者”的生命。
以兩結把流亡生活的苦難,轉變為用未來的希望來安慰以色列人激勵他們振作起來,回歸故國,重建家園:
以色列的群山啊,你們這些被占領過的大山小山、溪流河穀,被棄的廢墟和被鄰國洗劫、侮辱過的荒城啊,你們的樹木要再度茂盛,為我的子民結出果實。我的子民啊,你們很快就要回鄉了。我要支持你們,保證你們的土地再被耕犁播種。我要使人和牲畜都興旺,多子多孫,人口比以前更加興旺。
《以西結書》的結構簡單明了,如第37章寫“白骨之穀”的幻境的那篇有名的散文就象征著民族的複興:
耶和華的靈帶領我到山穀中,那山穀到處是骨頭。他帶我走遍山穀。我看見山穀裏鋪滿了非常枯幹的骨頭。他對我說:“人啊,這些骨頭能再活過來嗎?”
我回答說:“至高的亞當啊,隻有您才知道!”他說:“要向這些骨頭說預言,告訴這些枯骨要聽耶和華的話。我要吹一口氣進枯骨裏麵,使他們再活過來。我要使枯骨生筋長肉,包上一層皮。”
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正說的時候,我聽見瑟瑟的聲音,一陣騷動,骨頭彼此連結起來。我看著枯骨開始生筋長肉,包上一層皮,但是軀體沒有呼吸。耶和華對我說:“人啊,你要向風說預言,要它們從四麵八方吹來,吹進這些軀體,使他們活過來。”
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進入軀體,軀體就活了,站立起來,他們的數目多得足夠編成軍隊。
耶和華對我說:“人啊,以色列人正像這些屍體。他們認為自己非常枯幹,沒有希望,沒有前途。你要向他們傳達我的話:‘我要打開你們的墳墓,把你們帶出來,回到以色列本土。我要把我的氣息吹進你們體內,使你們再活過來,住在自己的土地上。’”
以兩結雖然不善於寫詩,但卻有詩人的敏感和想像力,並善於運用象征的手法。
在他流亡時期,卻詩興大發。如他的描寫海上名城繁榮和沉淪的詩,就極為有聲有色,與荷馬的《奧德修記》和路加的《使徒行傳》27章,被並稱為寫海難的三大名文。有這樣的詩句:
舉世聞名的城市啊,
你競沉淪,從海上被掃除了!
你和你的居民一向稱霸海上,
遍播恐怖在沿海各地。
現在,眾海島為你的沉淪而震戰,
沿海的陸地為你的毀滅而惶恐!
2.第二以賽亞:一個樂觀的詩人
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把《以賽亞書》後第46章至66章稱為“第二以賽亞”書。他的文辭美麗的著作和熱情洋溢的長篇詩歌,就附在《以賽亞書》後麵,而其所處時代和風格與阿摩斯的兒子以賽亞顯然不同。它描寫了造物的壯麗,發現了新時代光輝的理想,結構完整,天衣無縫,是一座璀璨的豐碑。過去由於對它的時代和結構沒有弄清楚,所以對它的根本思想和文學價值也都有所忽視與誤解。
第二以賽亞的作品沒有注明自己活動的年月,因而很難斷定創作於哪一年。但通觀全書,可知道其寫作的曆史背景是在希伯來民族在巴比倫淪為俘囚以後和回歸故國以前的數十年問,特別是在波斯滅巴比倫以後到重建聖殿之前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