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他們剛剛穿過邊界就被捉了起來,這次他們卻得到了特別禮遇。兄弟幾個被直攆到總督的府邸,那兒不僅給他們安排了住處,還以國王上賓的規格款待他們。
但是兄弟們對這種款待並不太領情。
他們畢竟不是乞丐,就算是窮,可也並沒打算來這兒白吃白喝,他們不需要施舍。可當他們提出要用金子交換糧食時,人家卻告訴他們,需要什麼盡管拿,不用給錢。他們仍堅持給錢,後來卻發現這些錢都藏在糧食袋裏退還給了他們。
那天夜裏,兄弟們結束了白天酷熱難耐的跋涉,一邊休息,一邊聊起這次奇怪的經曆。
突然,遠處傳來一陣呐喊聲,一隊埃及士兵從黑暗中朝他們奔來,他們被派來追趕這些猶太人,並要拘捕他們。
兄弟們問士兵,他們到底犯了什麼罪,並抗議說自己是無辜的。然而,領頭的軍官說他隻是奉命行事。因為總督的酒杯被盜了,而那天除了他們幾個做客的猶太人之外,沒有人接近過總督。因此,所有的外國人都要搜查。看到躲不過去,兄弟們隻好認了。士兵們一個接一個地打開了他們的袋子。看哪!約瑟丟失的酒杯,就藏在便雅憫那個袋子的最下麵。
鐵證如山,作為罪犯,幾個猶太兄弟又被押回埃及去見總督。在絕望之際,他們都極力為自己申辯,但整件事情似乎根本說不清楚。他們發誓自己是無罪的,但約瑟仍然是麵色嚴厲,眉頭緊鎖,指責他們恩將仇報。最後,他們終於扛不住了,就把所發生的一切都告訴了約瑟,招認了自己從前犯下的罪孽,並表示如果能夠償還孽債,情願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出來。這下,約瑟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終於說明原委,原來杯子就是他命人放到便雅憫的袋子裏去的。
接著,他下令所有的人都離開房間。等他們一退下,約瑟就從總督座位上下來,走到便雅憫跟前擁抱他。雅各的兒子們都大驚失色,原來站在他們眼前的這位埃及最有權勢的人,竟是他們多年前先是想要害死,後來又因為貪心而賣給米甸奴隸販子的親兄弟。
如此傳奇的故事,自然引起埃及舉國上下的興趣。國王派了好幾輛專用馬車把雅各接到了埃及,而約瑟則把新獲得的領地(位於一個叫歌珊的省)中的一部分拿了出來,送給父親和兄弟們。
就是由於這樣偶然的機緣,猶太人離開了迦南,移民到了埃及。但他們魂牽夢縈的還是故鄉。雅各臨終前,要求把他的遺體運到麥比拉山洞,同父母和祖父母安葬在一起。人們照辦了。約瑟親自把雅各的遺體送回了迦南,然後返回埃及,在那裏生活了很多年。他深受人民愛戴,因為他對臣民們既仁義又寬厚。
這篇優秀的記事文學,結構嚴密,首尾相互照應,中間穿插巧妙;抑揚頓挫、富有感情,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故事中的英雄,不是戰場上武力過人的勇士,而是品格高尚的人物。篇中的神對人的關係隻表現在神的靈性和約瑟同在,使他能解夢並完全能實現他的預言。此外全部是現實描述,合情合理,處處表現了人與人的正常關係。它千古流傳,近代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歎之為“近代人寫不出來的傑作”。
它在藝術上有兒個特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富於戲劇性。如約瑟被賣為奴時,諸兄弟意見不同,使讀者為他的命運擔憂;兄弟相認的過程,層次分明,一步步終於達到高潮,直到約瑟放聲大哭。諸兄弟初次向約瑟伏地跪拜時,約瑟便認出了他們,如果那時就相認,整個故事就毫無懸念,索然寡味了。作者讓約瑟故意裝作不認得,進而發展成為幾個戲劇性的場麵,然後達到故事的最高潮。其次是典型的民間吟唱形式,如和荷馬史詩一樣,不避重複。例如《伊利亞特》第九章,阿伽門農自己說送給阿喀琉斯的禮物,一一列舉出來,並說明如何可貴;奧德修斯把禮物送到時,又一列舉出來,一字不漏地重複一遍。在約瑟的史詩中,雅各在《創世記》第42章裏表示了不願讓便雅憫被帶到埃及去,說了“要我白發蒼蒼、悲悲慘慘地進墳墓”的話;在第44章約瑟要留下便雅憫時,兄弟們又把雅各的話一字不差地重複了一遍。這是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有些在書麵上不必重複的原話,在口頭上卻有必要重複一遍,這是為了能使聽眾加深印象。